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弗里德曼经济学观点(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笔记)

美国经济学家海曼P明斯基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开启了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明斯基是当代金融危机研究的权威。他所坚持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性质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金融危机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金融不稳定假说”的形成始于1963年明斯基担任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时发表的著名论文《“它”会再次发生吗?》。由于它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甚至是用词不当。鉴于此,明斯基于1991年编纂了一部逻辑完备的标准文本。这一假说认为,以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的特征使得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即不稳定性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明斯基将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其潜在的、更重要的内涵在于,金融危机与金融本身的内在特性密切相关,即金融的内在不稳定性使金融本身成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明斯基承认银行脆弱性、银行危机和经济周期发展的内生性,银行和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是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认为政府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银行脆弱性。至于案例研究,他的理论可以更好地描述3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泰国的情况。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第一个定理是,经济在某些融资机制下是稳定的,在某些融资机制内是不稳定的。金融不稳定假说的第二个定理是,经济经过长期繁荣后,会从有助于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转变为有助于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金融不稳定假说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模型,不依赖外生冲击产生不同强度的商业周期。这一假说声称,历史商业周期因以下两个因素而变得复杂: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动力,以及旨在使经济在合理范围内运行的干预和监督制度。金融不稳定假说是关于债务对系统行为影响的理论,也考虑了债务建立的方式。与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相反,金融不稳定假说将银行业务视为一种逐利行为。金融不稳定假说是对凯恩斯通论基本内容的解释。这种解释将一般理论置于历史背景中。《通论》写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大萧条成为这一理论的佐证。金融不稳定假说也依赖于熊彼特关于货币金融的信用观。从狭义上讲,金融不稳定假说的主要论述来自于我自己在1975年和1986年的论述。金融不稳定假说理论从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入手:昂贵的资本资产和复杂先进的金融体系。经济问题符合凯恩斯的“经济资本发展”,而不是奈臣的“给定资源在相互替代的工作中的分配”。焦点在于积累的资本主义经济按时间顺序的连续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发展是伴随着现在的货币和将来的货币之间的交换的。目前,货币用于购买资源,进入投资产出的生产,而在未来,货币将是“利润”,并将积累在拥有公司的资本资产上。于是,投资的融资过程,生产单位对资本品的控制,就靠债务融资:承诺在一定时间或一定条件下偿还。对于每个经济单位,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决定了以前支付承诺的时间顺序,即使资产产生了现金收入的预计时间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