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军工企业有哪些(西安军工企业名单)

谈上市军工企业发展的几个瓶颈?根据个人经验,从军工企业自身出发,探讨制约军工企业发展的几个瓶颈。干货在附件。1.军代表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厂军事代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承担军品研发和定点生产的企事业单位实行军代表制度,由军队向重点工厂派驻军代表。这项法律赋予军方代表很大的权力。从科研实验到生产管理,甚至资金的使用、人员的任用,几乎每一个流程都可以涉及到。其他法规也是以军事代表为基础,赋予其绝对的权力。比如《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赋予军代完整的质量监督权。“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军代教训你。”一个上千人的军工企业,被一个军代室牵制,或者被不同隶属关系下的几个军代室踢开,这是常有的事。不乏高级工程师由大学毕业的军代外行指挥,甚至军代腐败的现象。只有尽快改革装备采购制度,按照美国国防合同管理局的模式进行采购管理,才能给军工企业松绑,释放生产力。目前海军正在做采购和军代一体化试点,但进展缓慢。2.机构改革过程中的资产注入与科研项目所有权。熟悉军工的朋友都知道,除了必要的武器列装或升级,在军费分配上,和平时期的研发占很大比重,战时的采购占很大比重。有兴趣的球友可以挖掘一下二战时期美国的军费开支。就目前a股军工企业而言,市场对资产注入的预期最大,今年的牛股飞天就是一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使主管单位有推进资产注入的意向,在此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科研项目的归属问题。以“小公司,大所”为例。虽然市场对军工科研院所改制非常看好,但实际改制过程中困难重重。以中国卫星为例,它的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和其他以1、2、3开头的研究所合作多年。即使整个五院都改制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项目到底是属于中国卫星还是其他没有改制的院。这种利益纠葛会在整个重组过程中挥之不去,就像当年中国卫星在成都卖地一样,几乎会带来一场意外。没有机制保证科研项目中唐僧肉的合理分配,这是资产注入和机构重组的关键。3.军转民、民参军过程中的身份尴尬纵观a股市场,军工企业中有很多高管甚至CEO是由军转民而来的。但目前的军转民是军队应中央军委要求自发的行为,而不是国务院设计的制度性、程序性的大规模军转民。自1998年军队分拆企业以来,至今没有大的动作。在国务院,对接这项工作的具体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融合推进司”,这只是一个司级机构,也要求这个部门具有“民转军”的职能。可见,没有顶层设计,大规模的军转民很难实现。人参与就更尴尬了。听说某装甲车辆研究所希望利用发动机余热进行制冷,在出行时降低车内温度。拥有这项技术的空调制造商是g

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军工企业本身已经被过度炒作了。但你可以在“四证、产品、订单”齐全的“人民军队”企业中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