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巴菲特加仓台积电,华虹半导体冲刺A股IPO

作者/星空下的辣椒酱

编辑/星空下的扇贝

排版/星空下的香菜

双十一购物节手机集体降价的新闻上了热搜,连手机保值王苹果都也加入了降价阵营。消费电子的低迷提醒大家,芯片从2019年起景气四年了,周期快到尾声了吧?

结论还没下呢,那边又传出股神巴菲特重仓台积电的消息。截止2022年第3季度,巴菲特买入6006万股台积电股票,持仓市值达41亿美元,占总仓位的1.39%,位居持仓股第十名。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11月初,晶圆代工厂华虹半导体(HK 01347)获批科创板IPO,募资180亿元,如果赶在年底前上市的话,将成为今年科创板的募资王。

一、产能扩张慢半拍,利润增幅少一倍

先说下产能扩张是如何带来规模效应的。

晶圆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基本材料,常见尺寸(直径)有6英寸、8英寸和12英寸。晶圆越大,同一圆片上可生产同规格的芯片就越多,单位成本越低,利润空间也就越大。例如,12寸晶圆的生产成本大约是6寸晶圆的2倍,但是12寸晶圆的面积是6寸晶圆的4倍,产出的芯片数目也大约是4倍。

头部厂商的通常打法是:靠研发获取技术先发优势,尽早量产获取巨额大单,同时成熟产品价格下降,最终形成威慑效应:后进厂商算算账,发现研发先进制程工艺的投资将无法回本,最终放弃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头部厂商用赚到的巨额利润的再投资研发和产能,形成正反馈循环,不断拉大与行业对手的差距。

晶圆代工大哥台积电也是这样玩的。摩尔定律让产能扩张成为一场限时抢滩登陆战

在这场战役中,华虹半导体的慢动作直接导致赚钱能力指标不佳。

行业大哥台积电的毛利率高高在上,已经越过60%大关,小弟不去和大哥比身高。

但跟另一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HK 0981)比,还是相形见绌。

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华虹半导体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9.22%、18.46%、28.09%和28.09%,从2020年起被中芯国际反超,并且差距逐渐拉大,到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落后13个百分点。

为嘛?2020年,华虹半导体的毛利率开始被中芯国际反超,也是在同一年,中芯国际的12英寸晶圆产能开始扩张。在当年7月,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成功融资532亿后,又布局了先进制程与成熟制程的一系列产能扩张计划。

而在2020年,华虹半导体的毛利率被刚刚投产的12英寸产线拖累,还在跟新上产线的折旧摊销做低层次斗争中。

2019年以来的缺芯导致产能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谁早布局、早下手,谁就早点落袋为安。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华虹半导体下手略微了点。

二、制程工艺才是生存底牌

因为摩尔定律一直纠缠,晶圆厂商每隔两三年就要大规模进行资本投资。这个游戏规则把没钱的玩家都刷下去了,资本构建了竞争壁垒,看起来好像只要有钱去扩张产能就拥有一切。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摩尔定律还要求技术迭代,保持技术领先才是晶圆代工厂的立足之本。人家大哥台积电已经朝着3纳米制程的工艺进军。今年第三季度,台积电5纳米先进工艺首次超过7纳米,贡献了28%的收入28%,7纳米贡献了26%的收入。在一轮轮的技术抢滩战中,台积电建立起巨大的技术鸿沟,进而绑定苹果、英伟达、高通等大客户。

感慨一句,如果这个行业能够摆脱摩尔定律的纠缠就好了!那样的话,头部厂商可以像贵州茅台一样,一劳永逸。

跟大哥当然没法比,但华虹半导体在工艺制程上跟中芯国际的差距也很明显。

华虹的产品模拟器件,都是成熟制程。在2019年位于无锡的12英寸工厂未投产之前,年报披露数据单位都用微米,压根没有进入纳米时代。

华虹的营收主要是由350纳米以上的制程贡献的,目前能触达到的最先进的工艺制程是55纳米和65纳米,但该部分工艺的营收贡献不到10%。而中芯国际在相关制程工艺上的营收贡献在2021年已经达到54.9%。

晶圆制造固然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但这个行业跟外科医生一样,要求经验。为什么美国芯片制裁法案要限制人才流动?经验的积累烧时间,时间是比资本更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一片芯片的制造需要上千道工序,假设每道工序的误差率只有万分之一,上千道工序累计起来也是非常可观的。

为了提升芯片制造的良率(Yield),晶圆制造工厂的工程师需要不断调试设备、工序、环境、材料,对生产数据进行不断的监测,这就需要不断积累经验。

华虹半导体位于无锡12英寸工厂都已经满产月加工6.5万片晶圆了,毛利率还在区区12%的水平。合理推测应该是经验值不够导致的良率不高。华虹12英寸工厂能否在未来几年内不断改进加工良率,毛利率提升看点也在于此了。

三、下游低迷不给力

技不如人就不搞高端竞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过小日子也挺好的,还能用“国产替代”来自我陶醉。这种心态,造就了国产消费类电子芯片的火爆。

华虹半导体消费电子类应用收入占比均达到50%以上,做的最好的产品是MCU和功率器件,是国内最大的MCU 制造代工企业。

但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正在放缓,刚刚度过一场略显尴尬的双十一购物节。

此前囤积芯片的经销商开始出货,但下游客户出于缺芯焦虑又大量囤货,于是经销商开始价格战,这导致市场上消费级MCU芯片面临着库存积压和价格“闪崩”的尴尬。

对此,华虹半导体做如下披露,提示了存货减值风险。

四、“卖水人”盘剥你,怎么破?

每个蒸蒸日上的行业都有“卖水人”,芯片行业上的卖水人当属设备和原材料。

晶圆制造需要的核心设备恰恰是我们最短的那块木板——光刻机。在芯片产线投资中,设备一般能占到75%-80%,占比最大。荷兰的ASML完全垄断了EUV光刻机设备。

半导体晶圆原材料被欧美日韩垄断。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华虹向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采购额占原材料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49.84%、45.08%、38.50%和 36.75%。供应商集中度较高、国产率低

如果这些卖水人不卖水了,华虹会不会难受?不过好在,华虹做的产品工艺都是成熟制程,用到的光刻机也是偏低端的,这不知该是高兴呢还是不高兴?

五、都在扩大12英寸晶圆产能

仔细审视各家企业的晶圆扩产计划,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这轮全球扩产浪潮中,无论是晶圆代工厂,还是IDM厂商,大多都选择了扩大12英寸晶圆的产能。

行业数据也显示,2022年全球晶圆代工产能年增约14%,其中8英寸产能年增约6%,而12英寸年增幅则高达18%。

为什么是12英寸晶圆?目前,先进制程的研发和生产主要集中于12英寸上,受到手机、PC、数据中心、自动驾驶等下游应用高速发展的影响,12英寸晶圆需求量快速上升,逐渐成为行业主流。下游应用需求自然影响设备厂商的量产方向。

2020年,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20〕8号),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而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为30%左右。

通过扩张产能,把成熟制程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满足巨大的国内需求,这当然没错,但是以后呢?发奋自强,在生态链上努力攀爬才是王道。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