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京东与阿里刚刚发布的财报,都透露了哪些信息

今年的双十一大促刚刚过完,阿里巴巴与京东的新一季财报便接踵而至,并且这两家公司所展现的业绩重点也几乎如出一辙,那便是“卓有成效的降本增效”。而面对已然到来的冬季,阿里与京东接下来的战略重点,或许也能够代表整个电商行业的未来走向。

京东物流表现亮眼,或成为京东集团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自今年第二季度扭亏为盈以来,京东在这一季度同样维持了盈利的状态。在2022年第三季度,京东集团营收为2435亿元、同比增长11.4%,与上季度预期的2431亿元基本一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季度的预期中并未包含对德邦物流的考虑,而后者在本季度并表后,对营收的贡献约为30亿元。因此这也意味着,京东该季度的营收增长可能未及预期。

但京东该季度的利润增长则十分令人瞩目,在财报中显示,第三季度其经营利润为87亿元、同比增长234.6%、环比增长132.3%,实际经营利润率达3.6%、同比提升约2.4个百分点,远高于此前预计的增幅。其中京东零售不含未分配项目的经营利润率为5.2%、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9.63亿元、上年同期则为净亏损28.07亿元。

通过财报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京东方面的止亏和利润率的改善,得益于费用支出的下降,除研发费用仍小幅增长外,仓储物流、销售、管理费用等均为持平或下降。随着京喜拼拼等业务的收缩,以及人员结构调整等内部管理方面的降本,京东又开始“挣钱”了。

而该季度京东方面最大的业务亮点,其实并非京东零售,而是完成对德邦控股控制权交割,以及对达达集团组织架构调整后的京东物流。其中达达集团的营收为24亿元、同比增长41%,京东物流在与德邦并表后营收达357.7亿元、同比增长38.9%。

数据显示,京东集团2022年第三季度的净服务收入为465亿元、同比增长42.2%,占总营收的比例达19.1%、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净服务收入中的“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则为276亿元、同比增长73.0%。

未来,德邦所提供的外部客户和仓网资源,或将成为保障京东物流发展的存在。而京东物流也有望越来越成为为京东集团输血的稳定部分,事实上,这一分部所占京东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也已经从去年同期的39%增至48.9%。

此外,经营利润率提高的原因,还包括京东升级品牌矩阵、引进高端品牌等举措。该季度京东开始引入服饰、 居家、美妆、运动户外、奢品钟表等品类的优质品牌商家,其中更有FENDI、Max Mara等知名品牌的入驻。而在线下店方面,则不仅开设了第一家苹果授权店,京东新百货也实现了门店扩充、模式创新,以及高端美妆品牌的引入。

显然,更多高客单价商品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正在帮助京东零售在3C品类之外拓展更多的利润空间。

阿里本地生活收入快速增长,降本增效明显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日前发布的2023财年第二财季财报(自然年2022年三季度),同样也展现了降本增效的显著成果。

在这份财报中显示,该季度其营收为2071.76亿元、同比增长3%,经调整EBITA(息税前利润)同比增长29%至361.64亿元,好于市场预期的334亿元。

在营收结构方面,其中国商业分部收入1354.3亿元、同比下降1%,国际商业分部收入157.5亿元、同比增长4%,本地生活服务分部收入130.7亿元、同比增长21%,菜鸟收入为133.7亿元、同比增长36%,云业务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4%,数字媒体及娱乐收入83.9亿元、同比增长3.8%。

不难发现,除核心的国内电商业务外,本地生活服务与菜鸟都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本地生活服务的快速增长与高德的表现密不可分。据悉,国庆期间高德的日均活跃用户突破2.2亿、订单同比快速增长;合并相关业务的淘菜菜实现了GMV同比超过40%的增长,盒马的线上订单收入占比超过65%;饿了么也实现了GMV的正增长,单位经济效益持续为正数。

对此有观点认为,菜鸟与本地生活服务业务的止亏和快速增长,无疑是阿里方面“提升效率”的直接表现。去年,阿里将地图、导航、打车等出行综合需求聚合在高德上。而菜鸟作为阿里业务线中增幅最大的一个版块,其外部收入占比已提升至73%,而这无疑也得益于在物流供应链方面的不断深入,以及在时效和送货上门等方面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

而在降本方面,则不得不提及到该季度阿里的销售费用率与经营利润率。财报中显示,今年前个三季度,阿里的销售费用率从13%不断下降至11%,该季度销售费用为224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265亿元。截至今年9月30日,阿里的员工总数已从去年底的259316人降至243903人,减少了1.5万余人。

显然,阿里也在费用支出方面进行了不少的努力,这也使得其经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7.48%升至如今的12.13%。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的高净值客户群(年消费额在1万元以上)已达1.24亿、留存率更是达到98%。这说明尽管国内零售业务受到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但这并未影响到其用户基本盘,而随着淘宝天猫用户体验的不断提升,关键业务的疲软或许只是暂时的。

电商业务之外,阿里与京东还在关注些什么

从京东与阿里方面近期发布的财报中不难看出,该季度两者的国内零售业务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两大巨头无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这一核心业务外找到新的增长引擎。

在今年早些时候,京东方面曾表示,公司把即时零售赛道视为关键机会,而达达则或许寄托了京东在这一领域的愿景。此前据达达总裁何辉剑表示,第三季度京东与达达针对搜索及附近tab这两个小时购业务入口进行了迭代,点击率与转化率均有所提升。

在达达日前发布的财报中显示,其京东到家业务的净收入15.443亿元、同比增长44.0%,小时购业务同比增速更是高达160%。而达达分部在京东财报的经营利润表现也有好转,其经营亏损率已由上季度的18.5%降至12.6%。

但这显然并不能代表京东已经可以在即时零售领域高枕无忧,一方面京东依旧还需面对美团这一竞争对手,而后者已经建立了即时零售(美团买菜+美团闪购)、次日达(美团优选),以及多日达(美团电商)组成的远近场零售体系,并依靠外卖这一高频业务带动其他业务的渗透。另一方面,京东的年活跃用户数为5.88亿人、环比增长800万人,但这样的增速显然并不算快、甚至无法体现京东超市“开拓用户增长”、“拓展下沉市场”的战略目标。

在阿里这边,则明显将重心放到了消费、云计算,以及全球化上。数据显示,该季度阿里云业务收入为207.6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阿里云的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8%。对此阿里方面将原因归咎于,“一个头部互联网客户因非产品相关要求,已逐渐停止其国际业务使用我们的海外云服务,以及在线教育客户的收入减少,和国内互联网行业其他客户的需求减少所致。”

不难看出,被阿里视为新引擎的云服务,依旧受制于市场环境和互联网行业客户的需求。而财报中突出显示的“阿里云非互联网行业收入增幅达28%,主要由金融服务、电讯及公共服务行业所驱动”,或将会成为阿里云下一阶段的重点,即“促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帮助各产业实现数字化”。

从总体来看,阿里与京东似乎都将目光放在了“实体经济”方面。在短期内市场无法迅速回暖的情况下,电商平台已经明显更加关注用户的复购率、客单价、留存率。而互联网企业也似乎在以更快的速度,走向实体经济、为实业服务。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