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改变传统认识:行星挥发份增生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1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王文忠特任教授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研究类地行星增生演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发现地球在早期吸积阶段就已经积聚了足够多的挥发性元素,而吸积形成的星胚熔融挥发进一步重塑了地球的挥发份含量。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挥发性元素,如碳、氢、硫和氮等,对生命至关重要。弄清地球如何增生这些挥发性元素,是理解类地行星形成和演化的关键,也是进一步理解地球如何演化成可宜居星球的基础。传统理论认为,目前地球所具有的挥发份丰度主要是在增生晚期通过加入少量富含挥发份的外太阳系物质形成的,被称为“后期增生模型”,意味着构成生命的大多数元素是在地球形成之后才到达地球的。挥发性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可以作为指纹来追踪这些过程,为了解类地行星挥发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关键研究手段。然而,行星形成演化过程往往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实验测定同位素分馏挑战很大。

研究团队关注了硫族元素(硫、硒和碲)的同位素。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在早期太阳系星云氢气未完全散去的情况下,星云物质凝聚形成星胚导致熔融挥发会使得星胚富集轻硫、重硒和重碲同位素;而核幔分异不会导致明显的硫、硒和碲同位素分馏。这一结果与地球的观测结果十分吻合,即地球相较于其初始物质具有偏轻的硫同位素组成,但具有偏重的硒和碲同位素组成。进一步模拟表明,星胚挥发丢失大约90%的硫、硒和碲可以同时定量解释地球的低硫同位素比值、高硒和碲同位素比值,而“后期增生”的作用可忽略不计。

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在吸积初始阶段就增生了大量的挥发性元素,后续的星胚演化过程重塑了地球的挥发份储库。这项结果挑战了传统的“后期增生”理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行星演化的理解,也为进一步研究行星形成分异与宜居环境演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改变传统认识:行星挥发份增生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