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成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记者6月20日获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近日全面建成。两家附属医院,17个整建制学院,129万平方米的校舍建筑,5000亩占地,11000多名师生……一个人才培养体系完整、传承中山大学优良办学传统的现代化校园屹立在深圳。

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成

中大担当 深圳速度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相山上升起,照耀着深圳校区的建筑群,蓝色穹顶的图书馆与绿瓦红墙公共教学楼、实验楼、报告厅依山而建……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伍钧浩用无人机拍摄下了这一幕。

“作为深圳校区第一批入驻的学生,我等待深圳校区全面建成已经等了快三年。”伍钧浩说。

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面启用,当时大二的伍钧浩是首批进驻的2346名学生之一。

2015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山大学建设深圳校区。随后几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新医科、新工科学院陆续成立,广纳人才、开始招生,在广州校区东校园过渡办学。到2020年搬迁的时候,一些学院已经形成可观的办学规模及较强的学科竞争力。

2021年9月,深圳校区所有院系全部入驻。2023年6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全面建设完成。

医科优势更强 工科后来居上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学科规划方向主要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深圳创新发展战略和未来产业规划。

“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人体生理实验系统,基于AI人工智能自动采集基础信息,呈现虚实联动的生理指标,更直观方便进行教学。”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室,学院教授谭红梅介绍。

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基础与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室设备总值超过1.8亿元,除配备医学院常规系列实验室外,还拥有一系列国内医学院罕见的教学设备,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模拟训练系统、成人和婴儿ECMO和体外循环(人工心肺)训练系统等,为学生临床技能培训提供一流的条件。医学院还实行了“临床+基础”双班主任制,让基础走进临床,临床走进课堂。医学院还主动布局前沿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与深圳校区医科和工科学院深入合作,积极推动“医工信融合”平台建设,发展海洋医学学科。

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成

深圳校区几乎全新建设的新工科,则是在几年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文化。

“我们要开展持续3学期的综合训练,用任务牵引串联不同专业课程,要做出来小火箭、小卫星、小无人机等,每个人在小组里扮演的角色还会轮换,体验一个航空航天领域项目组里不同的角色如总工、设计师等,我们的动手和科研的能力得到提升。”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19级本科生席光东说。

推开深圳校区的数百个工科实验室的一扇扇门,时时都在上演精彩纷呈的创新创造:在航院,学生自主研制的微纳卫星将在百年校庆时升空;在智能工程学院的无人机创新实验室,学生们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都取得了突破;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在老师团队医工融合的产品已走向市场……

在深圳校区,中山大学还复办了农学,服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中山大学目前11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名单中,8个学科在深圳校区办学。传统优势的一流学科在深圳校区形成了新的学科增长点,部分已形成规模,具备承担重大任务的能力;有一定办学历史的学科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始展现冲击新一轮“双一流”学科的潜力;新建学科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

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学科布局,全链条、全覆盖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科技支撑深圳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绩。各个院系已为深圳市企业开展科技服务333项,服务深圳市企业213家,立项总经费4.42亿元,成果转化81件落地深圳,占学校成果转化的22.3%。近年累计获得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29个,合同金额3亿元,其中含10个重点重大项目。

截至2023年6月,深圳校区毕业生6200余人,近八成毕业生前往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就业的毕业生中超八成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留深人数逐年增加,为服务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说,学校将积极推动二期建设纳入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加强在“未来技术”领域布局,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等新兴工科,同时考虑布局一个人文科学研究院,进一步优化提升校区通识教育水平和人文底蕴。

(中山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