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专家科普:内外科协同、多学科融合对治疗瓣膜疾病至关重要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以“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题的“因爱相瓣”中国创心峰会暨主动脉瓣高峰论坛召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的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城乡居民总体死亡首要原因,占到40%以上。在心脏病患者中,瓣膜疾病较为突出。报告显示,中国瓣膜病患病率约为3.8%,即中国约有2500万人正遭受瓣膜病影响。心脏瓣膜病变的风险从60岁左右开始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每八位就有一位患有中重度瓣膜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心脏瓣膜疾病将进一步成为中国面临的突出健康挑战。本届论坛,国际同行、与会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心脏瓣膜疾病治疗的前沿趋势。这将为临床实践带来更多启发,也将进一步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王春生表示:“作为已写进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联合发布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的理念,‘Heart Team’(心脏团队)在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要,通过联合内外科医生团队,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处理瓣膜疾病问题,最终让患者获益。”

“我们不断推动临床科学创新,就是希望能够更多地为患者带来短期与长期的价值。我们看到今后提升心脏疾病管理的更多可能性,也看到了多学科合作对于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性。”王建安强调,近年来,随着器械的革新、循证医学证据的丰富以及临床术者整体操作水平的提升,第三代球扩瓣的经股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经逐渐趋向成熟,数据也给予临床医生更多信心将其用于中低危患者,这将为我国主动脉瓣介入技术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瓣膜疾病主要是随年龄增大的一种退行性改变的疾病,其病变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其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如果不进行及时准确的干预,患者2年生存率仅为50%,5年生存率仅为20%。”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医院院长王焱教授谈到,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瓣膜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改变。

专家指出,心内、心外各自有着独特的临床优势以及适用场景。未来“以患者为中心”的内外科协同及多学科融合与统筹,将进一步提升国内瓣膜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