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追求卓越,坚持创新”——记国新办“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中外记者见面会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沈唯

“我手上这块电路板加载了我们独创的算法之后,可以完成带电检测电流互感器组别的任务,突破了一项国际性技术难题,减少了用户的停电时间,也更好地助力了万家灯火。”在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继电保护员特级技师、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辉一边手拿着他和团队研发的电路板,一边骄傲地说。

“追求卓越,坚持创新”——记国新办“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中外记者见面会

图为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继电保护员特级技师、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辉。图源:国新网 徐想 摄

李辉表示,在工作当中,他最喜欢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一线工作31年,李辉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60多项技术攻关,获得了50项国家专利,完成了26项成果转化,主导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

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这也给李辉的工作带来新要求。他坦言,作为电力系统的一名员工,这些年来他深切地感受到绿色清洁能源迅猛发展,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几年我就是在理论中学、在实践中学、在问题中学。”作为电力系统的一名老兵,李辉说自己还在不断学习和提高,在理论上向国内的大专家积极请教,拜师学艺,在实践中收集技术问题,联合院校和厂家开展技术攻关,努力把最新的、自主的技术,应用到工作中来。“我会和工友们一起持续专注于技能工作,提高自己技能报国的水平,保证我们国家能源电力安全。”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郑志明也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更多先进的技能、工艺和操作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

“我的特性就是不服输,我喜欢把问题和困难当作学习和提升的机会。”郑志明谈起,有一年公司生产的汽车由于减速器壳体加工误差造成了汽车噪音的产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把减速器的壳体误差解决掉,恢复它的精度。而要恢复精度,就必须对加工的动力头进行空间位置调整,其中高度方向需要调整的误差距离仅有0.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40。

“当时车间里很多工友都认为这太精细了,不可能调出来。但是我不服输,就手工把这0.002毫米调整回来,解决了问题。”郑志明说,对汽车零件加工设备的精度要求,远高于对汽车加工零件的精度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汽车零件的合格率和品质,最终保证整个汽车的品质。“所以我们这样做是值得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了有不服输、肯钻研的韧劲儿,这些“大国工匠”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一份发自内心的价值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数控铣工首席技师、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马小光从第一次进入到车间,就对各种加工设备和机械零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之后更是对自己所加工的每一件产品能组装成大国重器而感到骄傲。

马小光表示,反复加工某一个零件,或许会让人感觉有些枯燥无味。但当自己能够通过加工过程中的声音振动判断出加工状态,并且能够用自己常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去掌控零件微观变化的规律时,就会感受到加工的快乐所在,“特别是在解决加工技术难题时,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有作为才有地位”,近年来技能人才在生产实践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作为安徽阜阳技师学院的院长,靳柯娟这些年就见证了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的成长,他们通过学习和掌握精湛的技能让人生出彩,做到了“掌握一技之长,就能成就辉煌”。

在每一位“大国工匠”身上,闪烁着的都是一线技术工作者勤劳与智慧的光芒,他们用精益求精、专注严谨的态度投身技术创新,用笃行不怠、敬业报国的情怀践行匠人初心。正如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船舶电焊工高级技师、第十六届全国技术能手魏凤云所言,践行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坚持创新”。

“2022年,我有幸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有人说,我这是拼到头了。但我感觉,我还和31年前一样,有一颗年轻的心、好奇的心、奋斗的心,还可以为咱们国家做更多的事情!”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