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云计算的“远征”如何行稳致远?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集成、系统创新,支撑算力基础设施从以信息传输为主,向信息感知、传输、存储、处理各环节延伸;计算内核从通用CPU向CPU、GPU、DPU、FPGA等多架构演进……”4月25日,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主办的2023移动云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与大家分享他对于算力、云计算发展趋势的判断。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生产资料,云计算是生产工具,而算力被视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

当前,我国云计算市场仍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出现了一批包括移动云在内的云计算大公司,取得了很大进步。

不过,在大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国在核心技术、生态构建、行业应用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他建议,加强信创工程的支持力度、发展云计算互操作技术、激励国有企业使用公有云,助推我国云计算产业“强健筋骨”。

寻趋势:人工智能占据的算力将主要由智算中心承载

“算力逐渐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计算力指数每提高1点,对数字经济会有3.5‰的贡献,对于GDP有1.8‰的推动。”算力之于数字经济有多重要,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在大会中开宗明义。

布局建设云基础设施、提供算力服务,也正是中国移动数智化转型的战略重点。杨杰介绍,近年来,中国移动高起点建设云基础设施,覆盖“东数西算”全部核心枢纽;高标准研发云关键技术,牵头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超20项,申请专利超1300件;高品质运营云应用服务,推出超200款自有产品,承建全国一半以上的省级政务云。

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如何,单志广提供了看向未来的窗口:首先是多云策略与多云框架;其次是视频云、数据智能、AI等垂直赛道加剧了云计算市场的“内卷”;三是云计算产业进入“挤泡沫”阶段,云计算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有望取代持续多年的规模化竞争;四是基于自研芯片的硬件研发,加速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五是云原生趋势逐渐深化,中间件、应用开发的云化趋势凸显。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逐渐成为新的生产力。单志广透露,我国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目前我国智能算力需求规模增长较快,未来80%的场景都将基于人工智能,所占据的算力资源将主要由智算中心承载。”

找问题:自主可控、互操作性仍薄弱,且应用单一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云计算作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云计算领域的自主可控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服务器硬件和网络硬件方面仍存在较为严重的技术缺口,这是影响国内云计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大会中,郑纬民指出,在服务器硬件方面,目前国内云系统受制于高性能通用CPU的国产化进展,基于国产化服务器处理器的部署量还非常小。

从生态构建角度来看,云计算的互操作性成为影响构建统一生态和发展创新的瓶颈。“云计算的互操作性指的是云计算生态系统中各个组件协同工作的能力。云计算的互操作性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供应商锁定’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供应商锁定’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构建云计算统一生态、阻碍云计算业务持续发展创新的瓶颈。”郑纬民说,云计算互操作性的不足,会造成人们在不同云计算供应商之间实现应用程序的迁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

从行业应用的角度来看,公有云上行业应用类型单一,也是突出问题。郑纬民指出,虽然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1277亿元,相比2019年增长85.2%,但游戏、短视频、即时通信仍然是公有云上主要的行业应用。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我国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多选择建设企业私有云;二是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仍任重道远;三是当前我国公有云上缺少由公共数据以及数据服务牵引的行业应用。”郑纬民总结道。

探出路:推动云际互操作接口标准化等“四重奏”

面向未来,如何助推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拨云见日”?郑纬民建议,首先,要加强信创工程的支持力度,为自主可控云技术提供市场空间。“建议在政策上给予积极鼓励,采用技术研发补贴、政府采购等形式,协助自主可控云技术尽快迭代形成规模。”

其次,他建议持续发展云计算互操作技术,推动云际互操作接口标准化,建立产业发展基金,解决云计算的互操作问题。

“要推动云际互操作接口的标准化工作,并在各类政府招投标工作中予以明确要求,引导各类厂商对于标准的支持;同时设立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和产业发展基金,对跨云互操作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引导行业给出切实可行的开源中间件解决方案。”郑纬民建议。

此外,他建议持续激励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国有企业使用公有云,推进建设公共科学数据云服务,丰富公有云行业应用类型,为用户提供高带宽、低延迟网络。

作为我国算力网络国家队的重要一员,中国移动对于云计算产业的未来也积极谋划。杨杰介绍,中国移动将完善资源布局,打造一流的算网基础设施;将攻坚关键技术,铸就一流的算网能力优势;将深耕信息服务,壮大一流的算网应用集群;将汇聚产业合力,共建一流的算网产业生态;将面向安全绿色,构建安全可信、绿色低碳的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