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帮忙资金”魅影频现,成全了谁苦了谁?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海晴

20多次面临清盘危机的迷你基金,总能在关键时刻迎来“贵人”资金相助,最终化险为夷,避免清盘的命运;而踩着2亿元底线成立的新基金,日常申购打开不久即遭遇大额赎回……事出反常必有妖。种种诡异现象的背后均指向神秘的“帮忙资金”。

业内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帮忙资金”通常在新基金发行时帮助其达到最低募集规模的要求,或在迷你基金面临清盘风险时,使其维持一定的规模。令人担忧的是,一方面,“帮忙资金”的频繁进出会导致基金规模失真,从而影响基金的投资运作。另一方面,资本是逐利的,“帮忙资金”并非免费的午餐,最终承担成本的将是普通个人投资者。

迷你基金的自救

2月18日,凯石基金发布《关于凯石沣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提示性公告》。根据公告,截至2月17日,该基金已连续55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根据相关规定,《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进入清算程序并终止基金合同,而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关键时刻“帮忙资金”进场,使凯石沣混合死里逃生。根据基金2022年四季报,2022年11月18日,凯石沣混合迎来两家机构的申购,合计申购份额超过4000万份。然而,其中一家机构在2022年11月24日悉数赎回所有申购份额,另一家机构的申购份额也只是短暂停留到2022年12月1日。

拉长期限来看,相似的剧情时常上演。凯石沣混合的规模已多年徘徊在5000万元以下,自2021年4月以来,已持续发布23则公告,提醒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但每次距离清盘一步之遥,总能有资金短暂相助,最终化险为夷。此次凯石沣混合能否再次上演起死回生的神话,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同凯石沣混合一样遭遇“帮忙资金”快进快出的还有东吴鼎泰纯债,它同样是一只迷你基金。该基金2022年四季报显示,2022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15日,2022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18日,分别有两家机构赎回482.44万份。

然而临近年底,就有新的“帮忙资金”挺身相助。2022年12月19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一家机构申购241.78万份;2022年12月30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又有两家机构分别申购483.56万份和240.08万份。

仔细计算发现,新进入的“帮忙资金”金额与此前机构赎回的金额基本相当。更吊诡的是,今年1月和2月,东吴鼎泰纯债连续两次发布公告称,因为基金发生大额赎回,因此提高净值精度。

“凯石基金保壳意图明显,算上凯石沣混合,公司旗下基金只有3只。除了帮忙规避清盘风险,在年底资金赎回密集期,‘帮忙资金’也常常暗中相助。如果有需要,此类资金会重复出现。”沪上某基金研究员张扬直言,迷你基金中“帮忙资金”的快进快出,大概率是基金公司找机构来帮忙,这类资金停留时间往往较短。

新基金的套路

不少成立不久的基金同样被频繁进出的“帮忙资金”扰乱心绪。

以平安添悦债券为例,该基金从2022年6月29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2022年9月28日。9月21日,平安添悦债券公告称,提前结束募集,自2022年9月23日起不再接受投资者认购申请,即基金最后一个募集日为2022年9月22日。

2022年9月27日,平安添悦债券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基金首募规模为2.01亿元,刚好满足普通开放式基金合同生效条件。不到1个月的时间,平安添悦债券即宣布,自10月19 日起开放日常申购、赎回、转换业务和定期定额投资。打开申购不久,平安添悦债券即遭遇机构大幅赎回。从平安添悦债券2022年的四季报来看,某机构期初持有2000.17万份,而到了2022年10月31日将所持份额全部赎回。

此后,围绕上述基金,机构资金动作频频。2022年10月31日至2022年12月27日,一家机构申购2520.68万份,并在此期间悉数赎回。同样的剧情在2022年12月16日至2022年12月27日再度上演,另一家机构申购907.86万份,此后又快速全部赎回。虽然有机构资金撤出,但2022年12月16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又有两家机构分别申购999.1万份平安添悦债券,这两家机构持有的基金份额占比合计超过90%。

但好景不长,2023年2月3日,平安基金公告称,平安添悦债券2月2日发生大额赎回。为确保基金持有人利益不因份额净值的小数点保留精度受到不利影响,决定自2月2日起提高基金A类份额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八位,小数点后第九位四舍五入。

一些次新基金净值甚至因“帮忙资金”进出而大幅异动。比如,2022年11月28日,恒生前海恒源丰利债券A单日净值上涨24.75%。彼时天天基金对该基金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提示:“该基金于2022年11月28日发生巨额赎回,导致净值和收益率大幅波动。”

谁来保护投资者利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帮忙资金”的频繁进出对基金的投资运作产生较大影响。“从申购赎回的时点来看,不少机构资金有‘帮忙资金’嫌疑。除了帮忙成立新基金、维持迷你基金运作,一些基金为了使定期报告披露的规模好看,也会请‘帮忙资金’来临时扩大基金规模。”

“从产品运作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这种‘帮忙资金’的安全性,基金经理通常会闲置这笔资金,这导致基金规模失真,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比如,某只新基金在‘帮忙资金’的帮助下得以成立,可能会让投资者误以为这只产品受欢迎。”张扬说。

当前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超过1万只,利用“帮忙资金”来保壳或者成立新基金是否有必要?沪上某基金公司营销总监表示,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保壳”需求视其自身发展情况而定,如有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数量较少,所以有较强的“保壳”需求,但从公募行业整体发展来看,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

“有些基金的发行是为了完善公司的产品线,所以为了保持产品的丰富与多元,不得不进行‘保壳’。另外,不同基金的销售渠道各不相同,有的基金公司‘保壳’是为了不放弃销售渠道。”格上富信产品经理张怀若坦言,迷你基金的规模通常很小,无法给公司带来明显的收益。另外,维护一只迷你基金的成本不小,基金结算、日常运营等都会成为公司的负担,并且很多迷你基金最终还是走向清盘。

“帮忙资金”并不是义务帮忙,都需要支付酬劳的。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关成本或最终由普通投资者来承担。“很多‘帮忙资金’来自券商,基金公司会以其他形式支付相关费用,通常可能会以分仓或者尾佣的形式来兑现。这些成本原本可以用于提升公司投研能力,最终却伤害了普通投资者的利益。”某基金研究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