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投资者需要走出两大心理误区

投资者需要走出两个心理误区。本杰明格拉哈姆曾经说过:投资者最大的问题,甚至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是他们自己。这句话是描述买卖股票最恰当的方式。我们经常陷入一个怪圈。我们买的股票是垃圾,卖的股票却在攀升。总之,我们总是高买低卖。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只要跟着直觉走,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盈利-持有-亏损:本能诱发投资失误。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曾经认为,当涉及到金钱时,人们会变得非常理性。该理论还认为,投资者通常会做出良好甚至最优的决策,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既然输赢是真金白银,人们当然会想尽办法获取最大利益。研究人们决策行为的心理学家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知道非理性的冲动、直觉和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而不是经济模型中包含的冷静和理智。后来,研究人员不再争论该理论,转而研究投资者如何决策。他们发现投资者的行为更符合心理学家所说的,于是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特里奥登的研究成果一针见血。虽然这个领域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引用经典,但奥登的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经典文献之一。奥登研究了个人投资者选择股票的决策,发现我们在投资时犯了很多错误:交易过于频繁,没有任何经济利益;投资过于单一,只持有几只吸引我们的股票;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总是轻易地把业绩好的股票抛出去,而对业绩差的股票则紧紧抓住不放,希望它们有一天会起死回生。我们的投资方式虽然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但是有很大的心理意义。即使股市无情,我们还是希望自己持有的股票即使不盈利也不亏钱。行为经济学家迈尔斯塔特曼(Miles Tattman)和赫什舍夫林(Hersh Schoeffling)将人们的卖利赔钱心态称为处置效应。因此,我们不愿意出售亏损的股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先驱心理学家发现:一方面,对于人来说,损失比收益要痛苦得多。此外,当亏损时,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希望它在未来反弹。另一方面,投资者在利润面前倾向于规避风险,愿意更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这导致了盈余和赤字。我们心理得到了满足,却受到了股市的惩罚。这种炒股的本能错误,可能还是会给投资者带来伤害,但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了。现在处置效应众所周知,日本交易者投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大多数交易是由机构投资者完成的,处置效应并不明显。毕竟机构投资者不用自己的钱,所以起作用的感情因素比较少。注意,你应该熟悉处置效应的主要防御策略。如果你持有一只亏损的股票,并期待它反弹,那么问问自己这个愿望是否现实。同时,还要考虑出售股票产生的税收因素。但是,你也可以利用其他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这是一种利用对投资者行为的心理研究来获利的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动量效应策略的方式,本书后面会讲到。这种策略的核心是人们不想出售亏损的资产,这是非常严重的行为错误。从中获利的方法就是用这个观点来解读收益报告。假设一家公司收入极高,其股价必然上涨。根据处置效应,投资者必然会卖出获利的股票。卖家充斥股市,所以股价不会马上上涨。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盈利不好,其股价肯定会下跌。投资者不会愿意接受亏损的现实,他们会抓住股票不放,希望股价会上涨。因此,股价并没有立即下跌。两个例子的启示是,股价反映其最新情况之前是有时间差的。

当股价上涨时,卖出股票会延缓其上涨;当股价下跌时,囤积股票会减缓其跌势。在这两种情况下,虽然股价最终会回归真实价值,但在此之前有一个时间差,所以这给了你投资的机会,买入股票,卖出股票。利用处置效应是一种盈利策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影响股价变化速度,使投资收益更可预测的因素,就是定义参考点,处置效应总是与参考点相关的。如果你以每股1美元的价格买入IBM股票,然后股价涨到20美元,再跌到19美元,你还是会把它当成赚钱的股票。但是如果股价跌到0美分,这个时候,卖盈和持有亏损的症状又开始急剧发作,你变得极其不愿意卖出你的股票。换句话说,正如处置效应所示,听从你的直觉,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卖出亏损股票,持有盈利股票。玩分红游戏的行为方法:该买分红的股票还是不分红的股票?从历史上看,投资股票的大部分收益来自股息而非股价上涨。2008年股灾之后,大部分人认为应该投资分红的股票,尤其是低利率的股票。而不分红的公司可以将收益进行再投资,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有更大的资本增值空间,也就是说这类股票更适合投资。个人理财大师和行为经济学家可以给出很多答案。他们发现,投资者认为他们在玩一场股利游戏,但实际上,投资者受到了股票发行公司的欺骗,这些公司可以改变股利政策,操纵股利分配。派息股是否值得投资,是困扰经济学家多年的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默顿米勒和佛朗哥莫迪里阿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有慷慨分配政策的公司还是吝啬的公司通常溢价出售股票?他们给出了答案,也证明了这一点:理论上,公司决定分红与否并不重要。理想情况下,公司支付股息或收益再投资的决定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除去税收等因素,只有收益才是最重要的,投资者不必刻意追求或逃避分红。事实上,客观财务模型揭示了一个实际问题:公司发放股利是为了什么?行为金融学再次研究了股利问题,并得出了一个令理论家和投资者都感兴趣的答案。行为金融学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考虑投资者关于分红的想法和情绪因素。结果表明,分红确实对股价有影响,买卖分红股票是有规律可循的。杰夫沃格勒是纽约大学研究投资者情绪和股票市场价格的金融学教授。他告诉我:在投资人眼里,分红与否把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熟安全的公司;另一类是高风险的成长型公司。显然,投资者对公司的分红政策进行了过度解读。在20世纪50年代,富有的投资者获得红利是非常普遍的。今天,许多投资者仍然持有传统的投资观念,拒绝买卖股票,而只寻求股票的股息收入。科技股繁荣时期,分红的公司被投资者视为旧经济,没有什么比分红更老套的了。分红意味着公司已经黔驴技穷,耗尽了增长思路。仅仅几年后,投资者就将支付股息视为公司实力雄厚、值得投资的标志。2003年微软决定分红,是这两个观点不同时期的分水岭。无论这种关于分红的市场情绪是高是低,都反映在股价上。当投资者喜欢分红股票时,他们愿意溢价购买;讨厌的时候只愿意打折买。沃格勒贝克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投资者经历了4-5个分红股票的溢价和折价期。所以,分红确实和股票的价值有关,关键在于分红是否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该公司不会对这一趋势袖手旁观。

沃格勒说,许多公司在分红时会密切关注何时会有溢价,何时会有折价。企业高管需要及时了解市场动向,他们会密切观察拥有相同产品线的竞争对手在分红后能否提高股价。有时候,投资银行也会建议他们分红。当然,他们必须在年会上听取意见,了解更多信息。之后,他们采取行动,开始玩有奖游戏。他们会在必要的时候转换自己的游戏角色:市场火爆的时候,选择分红;当市场平静时,他们停止支付股息。就像互联网泡沫时代,公司争相前缀。com后的公司名称,但泡沫破裂后,他们发现,这其实是更好地删除。公司名称后的. com。时至今日,公司出尔反尔的作风并没有改变,只是这一次。com已被奖金取代。沃格勒是这样说的:市场需要披萨的时候,公司会送披萨;如果市场重视股息,公司会派发股息。Pisa的类比显示了许多公司最近股利政策的本质。沃格勒贝克称之为迎合理论。该公司正在迎合投资者对分红的需求。事实上,这一理论正确地描述了公司分配股利的原因。投资者也可以玩奖金游戏,与根据市场情绪决定分红的经理人竞争。股利行为研究的主要观点有:当股利受到追捧时,分配股利的公司价值被高估;当股息被忽视时,公司的价值被低估。所以投资者要学会审时度势,采用反向投资的方法。分红热门的时候,投资不分红的传统股票,做空分红的股票。原因是,最终,被高估的公司股票将回归其真实价值。这种反向投资方式需要投资者耐心等待股票回归真实价值。沃格勒提醒投资者要谨慎。对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可能知道发放股息的公司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没有投行帮我们。沃格勒建议:如果你有一个孤陋寡闻但盲目自信的人,向他寻求关于分红股票的建议,然后反其道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