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捕捉大牛股的技巧一般有哪些

有哪些抓大牛股的技巧?公司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盈利能力、成长性和成长空间存在显著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到公司的估值水平和股价上。以市值作为公司生命周期的代理变量,在a股非金融企业整体、主要市场和主要行业板块三个层面上,系统比较了各市值区间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基本面成长性和股价表现,总结出13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定律一:随着市值的增加,公司股价上涨的难度越来越大,业绩增长,股价上涨。在我们考察期间,除少数例外,高价值股票的平均估值水平稳步低于低价值股票。这意味着当公司从小股成长为大股时,估值会逐渐成为拖累股价的变量。比如一家市值200亿的公司,要实现市值翻倍,其业绩增长需要比正常情况下翻一倍多得多。规则二:1000/2000/8000亿以上市值标的合理PE水平的门槛约为40/30/20倍。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1000/2000/8000亿以上市值标的平均PE值很少超过40/30/20倍。除非有强有力的支撑因素,否则投资者应选择估值水平低于上述门槛的投资标的。规则三:200-400亿市值区间估值下跌风险加大。在a股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中,200-400亿市值是必须面对的一道门槛。在公司市值达到200亿之前,很可能享受高估值水平,而当公司市值进入200亿-400亿区间,其估值水平很可能会加速提升。以过去三年为例,市值超过200-400/400-800/8000亿的上市公司平均PE为29/22/12倍,与中低市值标的享受的高估值明显不同。法则四:250亿市值靠题材,200亿靠业绩,400亿靠创新,800亿靠国际对标。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上市公司有不同的股价驱动力。一般来说,小市值企业盈利前景并不明朗,但可以享受较高的估值;公司只要符合时髦的主题,市值就可能达到25亿。中小市值阶段是企业成长的快车道,此时,投资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企业业绩能否兑现;从中长期来看,上市公司要想有效突破200亿市值,必须向资本市场交出扎实的业绩答卷。定律三表明,当公司市值超过200亿时,投资者开始更多地考虑公司发展的天花板。在这一阶段,如果公司不进行增长模式的有效创新,其估值水平将显著降低,市值上升的难度将加大。一般来说,对于超大市值的公司,其国内市场份额一直有限,面临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的压力,因此其估值水平会越来越直接地与海外巨头相比较。定律五:经营杠杆高的企业可以享受高估值。我们用折旧、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来表征上市公司的固定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经营杠杆。我们发现,上市公司估值水平与经营杠杆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经营杠杆高的企业估值水平显著更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在外需不变的前提下,高杠杆企业可以实现更快的增长,更高的增长需要相应的估值回报;在固定成本中,R&D、营销和设备投资往往转化为公司的护城河,这也能提供估值溢价。规则六:创业板公司资金实力更强,市场资金紧张时创业板溢价高。我们的研究表明,创业板公司的平均资金实力远远超过整体市场。2013年,创业板公司的整体现金占总资产的29%,这是非常显著的

规则7:小市值公司关注个股,中市值公司关注行业。当公司市值低于50亿时,公司在所在行业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此时,公司自身的产品质量、商业模式和治理水平才是决定股价的关键因素,行业属性对公司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统计数据来看,现阶段不同板块的业绩和估值差异相对较小。当市值超过50亿时,公司一般已经成为行业的重要竞争对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行业属性。相应地,不同板块的大中型股业绩和估值出现了明显分化。比如最近三年市值100-200亿的TMT标的平均PE是房地产的2.1倍;同期市值0 ~ 25亿的TMT标的平均PE仅为地产的1.5倍。与投资相对应,可以重点对小市值公司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适当放宽对行业属性的要求;一旦投资对象的目标市值超过50亿,投资者需要认真考虑行业层面的风险。规则八:必要消费,高TMT市值“天花板”。从历史数据来看,必要消费和TMT的增长周期相对较长,在200亿市值之前基本不用担心估值大幅下滑的风险,而房地产等板块的市值“天花板”相对较低。具体来说,每个板块根据估值大幅下降对应的市值门槛可以分为三组:门槛较高的板块:TMT、必要消费、中游设备门槛较低的板块;上中游材料门槛最低的板块:房地产和公用事业。显然,根据统计规律,当公司的目标市值接近其所处行业的门槛时,由于估值向下的概率较大,公司的市值很难有大的提升,这就要求投资者更仔细地考察投资要求。规则九:与美国市场主要板块的市值分布相比,中国消费类上市公司的成长空间最广阔。市值超过25亿美股的公司大概有2500家,这个分支和a股有很强的可比性。其中,必需消费、可选消费和公共事业的大市值公司占比显著超过a股;我们认为消费行业符合经济转型前景,市场空间大,值得重点关注。定律十:当市值超过25亿元时,上市公司可能会迎来一轮业绩爆发。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25亿元以下的标的表现参差不齐,增速在各市值区间垫底;当市值超过25亿时,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明显改善。比如过去三年,25亿-5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平均业绩增速为14%,远高于25亿以下的市值目标。当公司市值进入200亿-400亿区间,其业绩增速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降低;如上所述,在这个阶段,公司的估值水平会明显下降。除非有重大的商业模式创新,一般来说,投资者需要适当降低预期。定律十一:主板整体表现不低,从中可以发掘价值标的,与投资者的直观感受不同。主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与中小板/创业板几乎相同。过去三年,主板标的平均业绩增长率为13%,中小板/创业板标的分别为12%/13%。考虑到主板标的在估值上相对中小板/创业板有一定优势,投资者可以寻找安全边际足够大、基本面确定性强的价值导向型标的。12:50 ~ 200亿市值的创业板/中小板公司业绩和股价表现极为抢眼。虽然创业板/SM的整体增长

一是创业板/中小板小市值标的增长乏力,减缓了板块整体业绩增长。而相关标的相对于同市值主板股票的估值溢价并不明显,甚至估值长期低于主板对应标的。第二,市值50-200亿的创业板/中小板估值溢价最为显著,这部分标的有足够的业绩支撑,高估值实至名归。第三,主板大盘标的业绩快速增长,推动了主板整体基本面表现。但由于相关标的想象空间有限,估值水平不可能太高。规则13:大企业的业绩比小企业好。无论是从a股上市公司整体水平,还是从各板块内部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市值规模与基本面增长正相关,大公司业绩增速大于小公司的可能性较大。这意味着在投资领域,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简单逻辑胜率较大,投资者需要验证更多弯道超车、扭转竞争格局等投资假设。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现象与西方经典生命周期理论并不完全一致。在总量层面,原因可能包括:中国的大企业在政策和财力上有优势;我国大部分行业仍处于成长期,行业内存在大量的兼并重组机会,大企业可以通过外延扩张的方式实现更快的增长;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的规模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行业来看,消费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品牌和渠道的竞争,强者有强属性。行业龙头只要不犯战略错误,其领先地位很难被颠覆;TMT行业存在大量“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并购机会多,强者特征也明显;周期性行业的大企业具有规模效应、成本和技术优势,而小企业具有更高的绩效弹性,因此强者的属性略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