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规范产权交易护航乡村振兴

严查违纪违法 推动公开透明

规范产权交易护航乡村振兴

“村里的集体果园承包给了谁、工程项目由谁建、村里的资金用在了什么地方……”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监委召开的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农村“三资”热点话题进行发言交流,研讨如何进一步做深做实基层产权交易监督工作。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历来备受群众关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农村集体“三资”体量逐步增大,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在一些地方,集体“三资”领域成为基层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易发多发地带,特别是发生在集体资产资源交易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重侵蚀公共利益,群众深恶痛绝,必须下大力气整治。

“从查处情况来看,农村产权交易中的违纪违法问题往往集中发生在项目承建、资金管理等环节,我们前不久查办的万安街道韩婆岭村党总支原书记李志勇就是典型。”四川省天府新区纪工委监察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韩婆岭村以集体名义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全权负责对外招商、资金使用管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事务。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志勇不仅利用职权帮助企业老板拿项目、搞协调,先后收受财物279万余元,还违规挪用公司资金用于个人理财,累计获利17万余元用于个人开支。

在成都崇州市隆兴镇高塔村,村党支部原书记徐光兴等人在未召开群众或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决议的情况下,擅自将村集体资产以村委会名义对外出租,合同租赁期为2007年1月至2037年1月,租金每年5000元。但直至2022年,在长达15年时间内,村委会未收到任何租金,集体资产受到严重损失。

据介绍,2022年,成都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农村产权交易领域违纪违法问题68件94人。针对暴露的问题,由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成立7个监督调研组,深入各地一线展开调研,对共性原因等进行分析研判。

“调研发现,有的基层村社干部简单认为‘不往兜里塞就没问题’,对自身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导致集体‘三资’使用不规范、管理宽松软。更有甚者,将公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在集体‘三资’交易处置中‘吃拿卡要’‘低价交易’等,造成集体资产资源流失。”成都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陈洪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受交易平台限制、信息不匹配等因素影响,当前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透明化不够,不仅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产权交易质量。“比如,有的村社在发布交易公告时,仅在村委会门口张贴公告,导致农村资源走不出去、优质企业引不进来,最终成了‘手捧金碗当乞丐’,农村发展一直打不开局面。”陈洪说。

为推进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成都市开展“应进必进 阳光交易”专项行动。该市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认真发挥监督作用,督促农业农村、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务等职能部门和镇、村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坚决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及等待观望等问题。

同时,针对交易规范透明度不足问题,成都市纪委监委指导成都农交所设立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应进必进”目录清单政策、党风廉政综合动态检测系统暨促交能级建设等三个工作组,推动企业与涉农资源资金部门数据融合共享、交易动态监管,分类同步推进平台建设。该市纪检监察机关利用大数据监督等方式,借助行业部门“三资”数据及农交所“三资”阳光交易数据,精准发现违规交易问题线索。

监督护航下,成都市持续推动线上平台“应进必进”,“阳光交易”规范透明。自2022年6月以来,全市农村产权共挂网公告信息5032宗,促成交易3241宗,累计成交金额已超104亿元,个别项目较上轮流转单价增幅超400%。

“推进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成都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光辉说,将坚持以全周期理念开展全过程监督,通过党风廉政综合动态检测系统,对交易项目实施“事前”报备审核;发动基层监督力量,围绕项目交易议决、交易过程等开展“事中”贴身监督;深化“纪巡审”联动,针对项目供后合同履约、用地、建设、经营等情况,强化“事后”跟踪和监测,不断强化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