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锚定新目标 “粤”上新台阶——读懂广东的2023年

1月12日,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报告既回顾了广东过去的发展成就,也锚定新目标,描绘了今年的发展蓝图。

GDP预期增长5%以上,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根据报告,羊城晚报记者梳理了多个关键词,并邀请相关代表、委员、专家进行解读,和您一起读懂广东的2023年。

经济目标

【报告摘要】

今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专家解读】

“整体来看,GDP预期增长5%以上的目标,既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将有助于提振经济发展的信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表示,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今年定下的GDP增长目标,既展现了担当也体现了理性。

他表示,具体来说,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广东这些方面定下的目标与去年的目标基本持平,在求“稳”的同时也注重内在引导性。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的预期目标,高于GDP增长目标约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今年广东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发挥财政工作的主动性,抓好大项目、大产业投资,并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

【报告摘要】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专家解读】

省人大代表、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表示,在珠三角珠江东西两岸,经济发展依然失衡,东岸城市的经济体量远高于西岸。报告提出“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将促进大湾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针对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目标,曲建表示,这意味着大湾区将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发力,奋力走在世界各大湾区的前列,“从经济发展的动能上分析,大湾区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多依靠科技进步、制度创新等,通过培养新的动力源走向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发展最好的湾区。”

制造业当家

【报告摘要】

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提质壮大现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若干5000亿元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专家解读】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表示,制造业历来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定盘星,从短期来看,在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制造业对广东经济的稳增长作用非常关键;从长期来看,制造业在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衍生出大量的生产服务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教育优先

【报告摘要】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域高中整体提升。推动高等教育提升质量、办出特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

【专家解读】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表示,教育不只是民生问题,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动力问题。教育将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和强力保障。

对于报告中提到的“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王红表示,广东省的“强师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现在提出“新强师工程”,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根本体现,只有把最“硬核”的教师队伍建设好,才能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引才用才

【报告摘要】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

【专家解读】

省政协委员、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表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在不断推进,除了“硬连通”外,也要强调“软连通”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作用。大湾区便利化的通勤条件,可以满足工作地和居住地不在同一地区的人才跨区域工作生活。

扩内需稳外需

【报告摘要】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30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

培育引进一批贸易总部型企业、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现代商贸流通领军企业,新打造一批千亿元级、万亿元级出口产业集群,支持汕头、湛江建设大型出口加工产业区。建设六大进口基地,组建全牌照大宗商品进出口公司。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高交会等重大展会。

【专家解读】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表示,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在疫情趋向稳定的大背景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力方向。报告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宋丁同时表示,报告对于扩内需从新旧两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新旧领域的结合将进一步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

农业强省

【报告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垦造水田5万亩。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培育更多“粤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专家解读】

省人大代表、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主任罗青文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新征程上,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建设农业强省是应有之义。报告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同时也将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改革攻坚

【报告摘要】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推进广州、深圳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城市营商环境建设短板弱项对标提升。创建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专家解读】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去年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推进“集成式”改革。报告针对改革难点、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作出了系统部署。

他表示,在疫情政策调整后的经济复苏中,民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广东经济就复苏得快。民营企业在投资、消费、出口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

绿美广东

【报告摘要】

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集中连片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实施全面提升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专家解读】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薛春泉表示,报告把“绿美广东”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呈现,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既要强调“绿”也要强调“美”,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薛春泉表示,报告提出“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提出“推进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等,这些都是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优势与亮点。

文化强省

【报告摘要】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名家大师,推出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打造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深圳歌剧院等文化新地标。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做强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

【专家解读】

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提出的“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基础上,明确“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目标,其中提到“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这表明广东对于岭南文化的保护将进一步突破静态保护。“保护只是基础,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保护把背后的故事讲好,并加以活化利用。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文化保护成果。”

民生福祉

【报告摘要】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大对量大面广、支撑就业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健康广东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建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全国医疗卫生高地,谋划打造成规模、上水平的综合性医疗基地。深入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有效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

【专家解读】

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罗明忠表示,稳就业就是稳民心,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促就业就是稳经济。报告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并作出系列部署,充分体现了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目前广东各地医疗卫生水平差距较大,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领先,但粤东粤西粤北明显落后。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将推动广东医疗卫生水平整体提升,特别是区域水平的协调发展。

平安广东

【报告摘要】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妥处置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推动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工作。做好高风险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非法集资等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深入推进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偷渡走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创新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有效路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专家解读】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主任宋儒亮表示,报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安全摆在重要位置,作出大篇幅部署。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需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其次,公共安全作为传统的风险具有普遍性,如果处理不好将带来严重后果。再者,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基础需要人人参与其中。

今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

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开展“粤菜师傅”培训4万人次以上。实现技工院校招生规模19万人以上;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者50万人次以上。开展“南粤家政”培训16万人次以上。

优化生育支持政策

免费为超过50万名适龄妇女提供一次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免费为64万名孕妇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6万个,落实全省学前教育生均拨款不低于每生每年500元,巩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3%。建设21个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

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新增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22万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不少于3万户。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少于1100个。

大力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率超3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超60%。新增64个社区心理关爱项目点。为2.2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

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超3868公里,对248座农村危旧桥梁进行全面改造,完成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0公里。新增完成100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

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力度

食品抽检达到每千人5.5批次。完成药品监督抽检不少于1.5万批次,省内生产的国家集中招标采购中标品种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开展“放心消费粤行动”

新增放心消费承诺单位8000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3000家。12315平台投诉按时办结率和举报按时核查率均超过95%。

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全面完成12座大中型、82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20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工程治理,完成30个重点镇、3000平方公里的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

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676元、31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提高到2017元,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月提高到1359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到195元、261元。

提高惠企利民服务便捷度

整合设立市场主体诉求响应平台,全面纳入“粤省心”全流程接办体系,打造不少于50类诉求智能化分办场景,实现诉求分办提速20%。深化“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在基层的应用,推动高频服务上线不少于200项。打造全省统一接听的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服务。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鄢敏 李焕坤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董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