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浙江农博会:迟来的精彩

一年一度的浙江农业博览会,堪称全省三农的嘉年华。每年未及开幕,农民摩拳擦掌,市民翘首以盼。尤其办展临近年底,加之全省农特产品争奇斗艳,更似一场置办年货的购物狂欢。从1999年以来,浙江已举办了23届。

受疫情影响,原定于去年12月初举办的2022浙江农业博览会线下展会延期,直到1月9日才拉开帷幕。尽管“迟到”,但好饭不怕晚,首次登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农博会,仍引来诸多目光,精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约4万平方米的展示展销面积,1600多家主体、1.3万种农产品,除了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记者发现,一众时下最热门、最新潮、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包括新品种、新装备、新模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未来乡村”扑面而来。

“硬核”科技开眼界

在中心展区的科技强农板块,不少人驻足拍照。最“出圈”的莫过于浙江理工大学带来的采茶机器人与仿形采茶机,连不少来参展的茶农听闻此讯后,也“丢下”铺位赶紧过来一睹真容。你一言,我一句,研制团队的成员们则被大伙围着追问。

据介绍,采茶机器人关键在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基于大量图像数据,可自动识别茶树芽叶。简单说,输入的照片越多,机器人“记住”的茶叶形状、纹理等数据越多,识别准确率自然就越高。而最难的也在于此,必须突破芽头识别、定位、采摘速度等瓶颈。

不光得有“火眼金睛”,还需有“三头六臂”。茶农采茶讲究“准、快、轻”,冷冰冰的机械可否胜任?记者了解到,经过3年多的研究,采摘速度已从第一代的单个机械臂摘一片芽叶十几秒,提升至如今的2.5秒,未来若采取多臂操作,一台机器有望替代3到5名工人。

浙江山多地少,劳动力资源又十分紧张,尤其是山区26县,不少地方种有大面积茶园,通过“机器换人”,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对于增收大有裨益。目前,机器人采茶已开始试验推广,但距离大面积生产应用,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过,这一新科技足以让人心动和期盼。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不少“硬核”科技产品,很多都是针对浙江丘陵山地特点研发的特色农机。如四行乘坐式插秧机、25马力小拖拉机、履带田园搬运机、纯电动履带式旋耕机等,个个都颇有来头,陆续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浙江大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共研制推出小型高速插秧机等农机新产品70个,并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新增各类农机装备6.5万台。目前,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4.9%,领跑南方12个丘陵山区省份。浙江也因此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

数字大脑“站C位”

刚走出科技强农板块,记者就被满墙的大屏幕截下脚步。“这个场景应用叫‘湖羊天下’,寓意着一只湖羊走遍天下。我们聚焦‘保好种源’和‘振兴产业’两大核心需求,构建了‘能力中心+种业’,以及生产、消费和监管四场景,还有一批未来牧场。”工作人员拉住记者如数家珍。

看种业场景,通过供种能力算法,超过或不足都会引发预警,通过种质评定算法,可实现精准选育;观生产场景,有智慧养殖、政策服务、技术在线等,一网打尽;消费场景,一张湖羊美食地图,网罗吃喝玩乐好去处;监管场景,则形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闭环系统。

“湖羊天下”只是整个浙江乡村大脑的一个特色子场景。去年以来,浙江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数字乡村建设,构建“浙江乡村大脑+浙农应用”体系构架,创新打造“浙农码”,大力推进未来乡村、未来农场建设,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脱颖而出。

如生猪稳产保供监测调控模块,通过智能感知生猪存栏、价格等核心数据,自动识别风险、分析保供,可提前6个月部署稳产稳供稳价措施;如低收入农户帮扶模块,全省45万群体的医疗、教育支出等数据,实现了风险动态监测、自动识别、预警处置全闭环。

数字化变革重塑,为农业农村带来了何种变化?现场亮相的首批未来农场可见一斑:“绿迹未来农场”,从育苗、种植到销售,数字化管控的最小颗粒度可到一个人、一棵菜;“青莲未来牧场”,养1万头猪仅需3人,单场规模可达10万头。目前,全省已认定20家未来农场,培育了278家数字农业工厂。

乡村生活又能有哪些想象?在未来乡村数智生活馆,围绕农村教育、医疗、金融、养老、救助等服务需求,集成购物、买药、取款、缴费等功能。智护六件套、智能检测仪、智慧药柜等数字化设备,无疑加速着未来到来,科技正让乡村生活更智慧、更美好。

纵观诸多参展商,“数字大脑”同样成为了风向标。浙江农博会开幕当天,新组建的杭州市农发集团就上线了自主研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其集合了智能化育种平台、物联网监控系统、云平台实时指挥系统,一个标准化的涉农服务生态圈由此应运而生。

年轻脸庞成风景

一直以来,大伯大妈极为追捧浙江农博会,拉着小拖车将场馆围得水泄不通。近两年,记者发现,时尚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当然,他们很多并非来此“血拼”,而是作为参展商,或者借此了解时下三农热点。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毕业后从事农业的创客,有的是接下父母衣钵的“农二代”,还有不少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研学等新业态,以及与农相关的服务业务。

本届展会就有两个区块年轻人云集,光看围炉、帐篷等装扮,青春感便顿时涌现。一个是首次设立的服务惠农展区,围绕从生产到市场的全产业链服务需求,精选了100多家主体开展现场服务,覆盖产品检测、保鲜技术、物流配送、营销渠道、品牌规划、包装设计,以及银行信贷、农业保险、产业基金、农业担保等。驻足介绍者基本都是“80后”“90后”,而农业主体也可“足不出馆”,一站式体验各种服务。

另一个则是“农创村”,驻扎着一支农创客的生力军。他们年纪轻、学历高、思维新。袁若楠是南京农业大学的蔬菜学硕士,虽为“90后”,却成了工厂化鱼菜共生设施的行业标准制定者;“粮二代”王运种了2300多亩水稻,大米年销售额368万元,还带动周边农户销售过千万元;游子姜鹏回到老家,挖掘“乡愁元素”,共创“乡愁经济”,如今汇集了一批有志青年,事业发展如日中天。

截至目前,浙江已累计培育4万多名农创客,每名农创客平均带动18名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平均创收41980元。眼下,浙江正开展农创客结对百村促振兴奔共富活动,推动落地一批共富项目,通过订单收购、产品代销、土地租金、就业薪金、收益分红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年轻的脸庞,创意无极限,无疑成了本届农博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