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基金“开门红”,凉了?

基金“开门红”,愈发冷清了。

看了2023年第一周公募基金的销售数据,很难想象这是一年当中最卷的“黄金档”:26只首发基金中,没有一只完成募集。非首发的在售基金中,有5只基金在当周宣布成立,募集金额合计9.6亿元。

这与前两年的光景形成了强烈对比。

2021年的“开门红”,场面堪称火爆。29只首发基金,8只一日售罄,14只提前结束募集。那一周,每天都有百亿爆款诞生,比例配售成为常态,单只基金单日最高认购量接近300亿元。(详情参阅《“多、明、快、爆”!公募基金厮杀“贺岁档”》)

在前一年赚钱效应的虹吸下,当时投资者入市迫切,认购热情高涨。因为销售情况大幅超预期,有的基金公司甚至临时提档,连夜加班做物料,往渠道加塞新基金。

但好景不长。2021年春节一过,抱团股迅速瓦解,茅指数一泻千里,很多在“开门红”买了基金的投资者被高位套牢。

之后,宁指数迅速崛起。到了2022年初,买了茅指数的基金仍处在亏损的阴影中,而重仓宁指数的基金虽然前一年赚的盆满钵满,但元旦之后也开启了震荡模式。

有2021年的教训在前,投资者对待“开门红”的态度,由狂热变为谨慎。这也反映在2022年第一周的销售数据上:32只首发基金中,没有一只售罄,更谈不上爆款。(详情参阅《基金“开门红”,为什么“黄”了?》)

在前一年遍地爆款的衬托下,单只基金最高周销量28亿元-29亿元的成绩,让2022年的“开门红”不免有些失色。

基金公司或许也没有料到,2023年“开门红”的情况还能更糟糕。从火爆到“黄”了,再到“凉”了,基金“开门红”为何偃旗息鼓?

基金“开门红”一个显著的变化在于,2022年热情褪去的只有投资者,2023年是整个产业链鸣金收兵。

从各方了解的情况来看,体现在三个方面:基金公司发力不足,投资者不愿意买,渠道没有动力推。

北京一位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士告诉《财经》新媒体,其所在的公司通常四季度就会着手筹备“开门红”事宜。提前做好产品规划,走访各个渠道,沟通开年重点要推的基金。

2022年11月中旬,上海一位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士曾向《财经》新媒体表达对基金“开门红”的担忧。因为股市行情一波三折,其所在的公司原本打算开年主推“固收+”,但当时债市突然急转直下,出现两年来的最大跌幅。“股债双杀的情况下,真不知道该推啥了。”

从最终平淡的阵容呈现来看,基金公司对2023年“开门红”并没有报以太高的期望。

前两年出战“开门红”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明星基金经理。各家都是不遗余力,派出热门选手打头阵。而今年的首发阵容里,没有一个“顶流”面孔。

亮相“开门红”的26基金中,有11只偏股混基、6只债基、4只FOF、4只指数基金、1只Reits。其中,偏股混基里,只有2只配置了百亿基金经理,分别是孙彬挂帅的富国周期精选三年持有,以及吴远怡挂帅的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

有业内人士分析,基金公司之所以没有派热门选手出战,是因为基金经理最多只能管10只基金,额度用一个少一个。站在基金公司的角度,在产品卖不出去的行情下,打“明星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1月6日,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财经》新媒体,由于首发产品在全渠道都卖不动,公司的预期已经从“开门红”变成了“保成立”,“看了一下同行的销售数据,大家差不多一样糟”。

好的行情通常是基金销售的助推剂。

开年第一周,A股三大股指集体收涨。上证指数录得四连阳,周涨幅2.21%,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上涨3.19%、3.21%。

为什么这次股市“开门红”没有带动基金的销量?

“基金销售往往滞后于市场行情,因为投资者总是倾向于在股市高位进场,这也是长久以来‘基金赚钱而基民不赚钱’的原因之一。”一位业内人士解释道。

自去年以来,基民的认购热情在持续减退。

江苏一位国有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财经》新媒体,这两年买基金的客户很少有赚钱的,尤其是2021年“开门红”进场的人,很多还亏着30%-40%。加上去年底这一波债市下跌,让客户心有余悸。因此,今年“开门红”她没有主动向客户推荐基金,而是把销售重点放在了保险上面。

上海一位券商的理财经理情况类似。他向《财经》新媒体透露,前两年“开门红”他的基金销售额都在500万元左右,但由于客户买了之后被套的太多,加上年前大家投资都很谨慎,所以他没有去推销基金。

往年的“开门红”,他所在的券商营业部会统计第一周的基金销量,在内部进行公示,但今年却没有发布相关数据,“可能因为卖的真的不咋地”。

他还透露,最近公司的工作重心都在个人养老金开户上面,大家也没有心思去卖基金,“我还有几十个养老金开户指标没完成”。

四川一位刚从某股份制银行离职的理财经理表示,从去年开始就很少向客户推荐基金了,因为很多客户亏钱之后,会不停地来银行抱怨和投诉,无论是银行领导还是理财经理都疲于应对,“也怕客户因为基金体验不好,赎回资金跑别家银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