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创新赢得满盘活

2022年12月27日,“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建设,这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家批复、首个启动建设的“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该项目将有效支撑现有吸气式发动机设计体系的完善和未来新原理吸气式发动机设计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先进吸气式发动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撑。”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朱俊强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消除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壁垒、盲区,真正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青岛西海岸新区蹚出了一条路子。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我们以创新突破年为抓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助力驻区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着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创新引领型城区。”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说。

激发企业动能

走进青岛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基因测序实验室,4个长方体和4个正方体的“白盒子”围拢在一起,杆状的机械臂穿梭其间,将载有组织切片的基因测序芯片依次放置到正方体“白盒子”上读取信息……这些外形平平无奇的“白盒子”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科研和医疗机构只能从国外企业手中高价购买。“我们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这一市场的垄断,并在西海岸新区重点布局‘小型化’和‘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的研发和生产。”这些日子,青岛华大智造研发负责人刘军涛格外忙碌,他和团队正在为供往新市场的产品做最后准备,“我们自己的测序仪从2023年1月开始接受美国市场订单了”。

青岛华大智造的技术突破,源于其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大投入。2022年前三季度,华大智造营业额的10%用于技术研发,还获得了青岛西海岸新区500万元的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

鼓励支持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针对很多企业受制于经营观念、成本等影响,存在研发投入不够、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去年连续出台专精特新三年培育方案、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规上工业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2年1月至11月科学技术支出9.97亿元。

在“真金白银”激励下,2022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由上一年度2.175%提升至2.254%,研发机构覆盖率从年初的32%提升至60%,新认定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17家。

政府的支持激发更多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正大制药研发投入连年递增,2022年达6000多万元,占营业收入4.1%。公司还获得政府各项资金扶持达1000多万元。

“2022年12月20日,我们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发的一款免疫抗肿瘤候选新药,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成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药物。”正大制药有限公司总裁王明刚说,该药物是以极地海藻为原料获得的一种结构新颖、活性独特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糖类化合物,拟应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

“在新区政府支持下,我们将加速‘蓝色药库’产学研用成果转化,打造海洋药物研发生产基地,让海洋药物成为新的海洋产业增长点。”王明刚说。

释放制度红利

过去,企业“求贤若渴而不得”,科研单位“宝在深山无人问”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破解这一矛盾?青岛西海岸新区积极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用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近日,建筑业进入施工淡季。青岛申飞安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正计划着给4条超级微粉生产线来一场大检修。

这4条生产线可谓来之不易。申飞安达与青岛特钢厂毗邻而居,却因技术问题无法充分利用废钢渣资源,只能望“渣”兴叹。

“得知西海岸推出‘揭榜挂帅’制度后,我们第一时间上报,没想到真的有适配我们企业需求的技术团队揭榜。”回忆起事情的始末,王伟难掩心中感激之情。

前来揭榜的是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吕宪俊及其团队,该团队研究了钢渣利用率低的原因,提出了钢渣、矿渣复合超细粉体的创新方案,这正是企业急需的关键技术。

技术难题解决后,申飞安达连上4条超级微粉生产线,年产达到240万吨。

“我们现在与揭榜团队正在研发两款新材料,将分别应用到矿山和墙体领域。”新的一年,王伟已经有了新目标。

榜有了,该发啥?为更加精准地发现企业技术需求,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揭榜挂帅攻关机制的基础上,又探索建立了科技专员机制,从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首批遴选138个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专员。

就这样,青岛明月海藻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钰金实现了双向奔赴。

“我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发展高度吻合,合作比预想得还要顺利。”经过两次深入沟通,李钰金便作为科技专员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海洋仿生食品加工、宠物食品开发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有45项“揭榜挂帅”榜单成功揭榜,榜单金额达2.75亿元;共有93名科技专员与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备案成功,已梳理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60余项。

促进成果转化

2022年5月份,山东科技大学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项目评审会,胜出者将得到来自“高校校长基金”的专项资金扶持。

“未来两年,山东省环氧树脂产能将占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以上,本项目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将有助于企业拓展高附加值环氧树脂产品。”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王忠卫对自己的项目信心十足。最终,经校评审小组综合评审,该项目获得了100万元高校校长基金扶持。

“有了这笔资金,我们的‘高性能特种环氧树脂’项目将尽快转化落地。”王忠卫说,目前,团队正与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筹建山科海湾特种环氧技术开发研究中心,预计将为企业带来年产10万吨以上产能,每年可实现增加值22亿元到24亿元。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然而很多科研成果却转化难、落地慢。为促进驻区高校创新成果就地转移转化,青岛西海岸新区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高校校长基金,作为成果转化的催化剂,给予每所驻区高校400万元到600万元资金补助。

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补助资金,高校校长基金完全由学校说了算。“我们探索创新资金使用模式,采取‘定期收回本金、滚动支持项目’的方式,循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最大化发挥‘高校校长基金’的扶持作用,为新区船舶海工产业发展赋能助力。”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主任郭春雨表示。

在高校校长基金支持下,2022年12月11日,该校“水下无人靶标”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积米崖码头的演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特征一体化综合模拟水下无人靶标演训系统的技术能力。

据悉,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累计拨付8000万元重点支持16所高校科技攻关和技术成果转化,首批1650余万元支持山东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47个项目在新区落地,预计3年内将为新区带来1亿元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创建了高校科创成果交易转化中心,上线‘校企通’高校人才成果转化平台,全面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区招才中心主任张海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