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永争先锋的老先进——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采访记

进入新时代,我国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中国铁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建成了以西部铁路网为代表的4万多公里铁路,承担了超7000公里的高速铁路建设。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历史悠久的单位,感受“老先进”的新作为。

红色高铁“县县设站”

经过1063天的奋战,西延高铁新延安隧道于2022年12月9日顺利贯通。

西延高铁全长约30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由铁一院总体勘察设计。铁一院线路运输设计院线路一所所长、西延高铁总设计师刘文涛介绍,西延高铁是陕北革命老区的第一条高铁,能让西安至延安的铁路运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左右。

在人们的印象中,勘察设计人员主要与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打交道。其实,如何使线路更便于群众出行、更好促进地方发展才是目的。“我们紧密结合城市规划,最大程度靠近各地城区设站,通过‘县县设站’实现高铁兼顾城际铁路功能。”刘文涛告诉记者,设计过程中有不少波折。由于选线范围大、黄土沟壑纵横、滑坡密布、县域人口不多等原因,一些外地专家觉得没必要“县县设站”。

“我们经常跑一线,知道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在想啥、盼啥,错过这次机会可能就再难设站了。”比如为了在苹果之乡延安市洛川县设站,刘文涛领着有疑问的专家登上山头查看苹果园、参观洛川会议旧址,以便大家更清楚一座车站对一个县域及周边的意义。

为了给项目选线及工程设置提供可靠依据,西延高铁在国内第一次采用大场景三维立体遥感及数字正射影像图解译技术。这项由铁一院自主研发的勘察技术,能够高效查明各类黄土滑坡的分布范围、规模及性质,为工程安全建设运营提供了保证。

终于,洛川等车站保住了,西延高铁顺利开工,刘文涛的心也踏实了。“入职10年,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子到铁路专业工程师再到总设计师,感到这条路选对了。”刘文涛说,“所里50多人,多半都比我年轻。大家加班加点也不喊累喊苦,这样永争先锋的团队真难得。”

轨道勘察注入科技力量

2022年12月8日,记者从位于西安的铁一院总部前往秦岭北麓山区,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桑园隧道建设正在开展。

戴好安全帽后,记者跟随铁一院西十高铁总设计师毛雷步入桑园隧道,隧道内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毛雷介绍,由于要穿秦岭、跨汉江,西十高铁全线桥隧比高达94.8%。其中隧道占线路全长的78.5%,大于10公里的隧道就有5座。为了保护环境,线路方案设计中绕避了重要生态敏感区,还针对弃渣场、隧道辅助坑道选址等进行了研究。

在地形地貌如此复杂的地方进行勘察设计,高科技手段必不可少,BIM技术就是利器之一。“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多维工程数据模型。”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彦明介绍,铁路项目具有工点多、线长、地域宽广、建设运维周期长等特点,BIM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依靠文字符号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作方式。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5年,是全国铁路勘察设计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铁一院。刘彦明说,建设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交通强国”、中国高铁“走出去”等在轨道交通工程科技领域布局的体现。

核心优势越擦越亮

铁一院成立于1953年。走进琳琅满目的院史展览馆,如同走进一座穿越70年的勘察设计博物馆。

从最初的简易气压计、罗盘、计算尺,到后来的游标经纬仪、航测立体镜、钢卷尺,再到如今使用的各式新型设备,技术更新令人印象深刻。讲解员李雪萌说,铁一院坚持技术立院、创新强院,是高铁设计领域的领军者之一。

“我们通过空天地综合勘察及实景智能设计等技术,把各种场景都‘搬’到办公室,有效应对了复杂艰险地理环境看不清、看不准、设计决策难等挑战。”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开发部部长王玮说。

铁一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超表示,多年来铁一院在复杂山区、高原冻土、沙漠戈壁、特长隧道等领域创造了众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大批以院士为代表的行业顶尖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这是我们攻克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实基础,必须始终把专业技术实力和干部人才梯队作为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段时间,铁一院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继续加大创新力度,续创更多第一。

“创新发展是解放思想的价值目标,也是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更是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步骤。”黄超说,铁一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中展现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国际型工程公司而不懈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