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可持续发展|华夏基金李一梅:动荡中更显ESG投资韧性

“对比今年整体市场的大震荡、大调整,我们反而应该惊叹于ESG投资的韧性。而这份韧性,正是我们继续笃定前行的底气。”

文|黄慧玲 实习生 成梓琢

编辑|郭楠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2年,“黑天鹅”事件轮番上演,可持续投资也经历了许多严峻考验。主流ESG评价体系受到质疑,油气公司股价攀升,而新能源、ESG主题指数走势一度不及大盘。

可持续价值观、ESG投资是否依然有效?对于资产管理者,ESG原则是否依然值得坚守?12月20日,在2023《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发言中表示,尽管质疑和争议不断,ESG投资依然稳步前进。

本届论坛中,华夏基金与社投盟、《财经》杂志合作发布了《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李一梅表示,白皮书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大了思想引领性,对境内外的ESG趋势做了更详尽的总结,对ESG的有关争议做了解释厘清,对中国ESG的发展做了预判。“全球ESG市场热度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降温,但依然保持净流入。中国ESG生态的参与主体日趋多元、活跃度提升,ESG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对比今年整体市场的大震荡、大调整,我们反而应该惊叹于ESG投资的韧性。而这份韧性,正是我们继续笃定前行的底气。”李一梅说。

全球ESG投资保净流入

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政策收紧,ESG实践走实走深。各国通过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ESG相关政策与推动碳市场发展等举措,层层推进气候目标的实现。全球ESG市场热度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降温,但依然保持净流入。

2022年,加入PRI、TCFD等相关国际倡议组织的机构数量持续攀升,全球已有近5200家机构成为PRI签署方,近4000家机构公开支持TCFD框架。在整体资本市场震荡调整中,ESG金融产品市场的规模增速明显放缓,但相较于传统金融产品的净流出,ESG产品资金仍保持净流入。

根据晨星的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受到能源价格飙涨、各国中央银行提高利率等影响,全球传统基金出现了2498亿美元的净流出;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基金的资金流入相对去年同期也大幅放缓,但依然实现了1340亿的正增长。

晨星解释,可持续基金之所以仍保持正增长,是因为在乎ESG的投资者反而不那么在乎短期的净值波动,比受收益驱动的传统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下的“黏性”更强。这也体现在不同绿色程度的基金的表现中。欧盟的SFDR把基金分为深绿(Article 9)和浅绿(Article 8),晨星发现,Article 9基金今年实现了净流入,而Article 8基金净流出,但比普通基金的净流出小很多。

ESG在中国主流化

中国ESG市场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和政策推进。李一梅总结道,过去一年的政策亮点体现在以下方面:出台新政策,推动ESG标准化发展;产品创新与试点示范,推动ESG创新发展;强化信息披露工作,推动ESG稳步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ESG标准协同。

经过数年培育发展,中国ESG生态的参与主体日趋多元、活跃度提升,ESG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内地PRI签署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7年时的3248亿元,增长至2022年9月末的14.78万亿元。“5年间占公募行业总规模的比例从3.54%跃升到55.91%,这表明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半壁江山都主动遵守PRI原则。”李一梅表示。

中国ESG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近两年ESG标准、数据、评级和指数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场中涌现,为中国ESG投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大型资产所有者对于可持续投资理念的接纳程度上升,为ESG投资体系提供更多长期资金支撑。“特别是全国社保基金会面向国内启动可持续投资产品招标,意义重大。”李一梅表示。

随着资产管理者ESG实践的深化,产品与ESG投资策略的融合愈发深入。公募基金方面,根据白皮书统计,截至2022年9月底,中国内地市场共发行ESG主题基金181只;私募股权基金方面,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统计,56%的受访私募股权基金表示会主动提升项目企业的绿色绩效,较上一年23.8%的比例提升显著;银行理财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市场共发行77只ESG主题银行理财产品,已超过2021年全年发行数量。

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水平也在“小步快跑”中。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披露率较2021年提升5.16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次,但总体29.45%的披露率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全球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正在成型,如何建立一套结合中国国情、企情的ESG标准,既与国际标准基线互相融通,让国际投资者认可,又立足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绿色化程度,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李一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