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海底捞海外业务通过港股聆讯,张勇夫妇将迎来第三家上市公司

海底捞的海外业务即将独立上市。

12月9日下午,海底捞分拆成立的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特海国际”)通过港交所聆讯,拟通过不涉及融资的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如果特海国际顺利上市,由海底捞分拆出来的上市公司将变成三个:海底捞、颐海国际、特海国际。

而根据海底捞此前公告,海底捞分拆特海国际的股份在本月有望获得实质性进展。海底捞将在12月15日举办董事会讨论以实物分派方式有条件派发公司所持有的特海国际股份,这部分股份占特海国际已发行股本的90%。如果董事会会议批准分派,海底捞将在12月20日开始对有权收取分派资格的股东进行登记。

如果分派能顺利完成,特海国际将不再是海底捞的附属公司,不过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和舒萍夫妇将仍然是特海国际的控股股东,合计持股60.35%。

根据特海国际通过聆讯后的招股书,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营业收入大幅增长81.48%至2.45亿美元,净亏损同比扩大8.21%至5572.3万美元。对于亏损扩大原因,特海国际称主要是美元升值导致汇兑亏损额增加,以及申请港股上市带来的额外支出增加。

特海国际至今尚未实现盈利。2019年-2021年,特海国际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年度净亏损分别为3301.9万美元、5376.0万美元、1.51亿美元。

针对这三年的亏损原因,特海国际在最新的招股书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其高速扩张所致,新餐厅具有开业前成本和资本开支,而且有一个爬坡期。不过,特海国际原本的亏损幅度还要更大一些,在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它收到政府补贴和疫情相关的租金减免,两年半时间共获得3400万美元,特海国际预计随着疫情逐步缓解,这部分的收入将会下跌。

海底捞于1994年在四川简阳创立,直到2012年才首次走出国门,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海外门店,之后两年,海底捞先后进驻美国、韩国。截至2022年12月2日,海底捞在11个国家开设了110家餐厅,分布在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

海底捞在新加坡开出第一家海外门店。

2022年上半年,随着部分国家的疫情逐步缓解,特海国际的门店客流量、翻台率、同店销售额增长率明显回暖。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总客流量为930万人次,相较于上年同期增加106.67%,而在2020年及2021年,特海国际年度客流量分别为710万和980万人次。

在翻台率方面,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的翻台率达3次/天,虽然不及2019年疫情前的4.1次/天,但相较于2021年2.1次/天和2020年2.4次/天有所提高。而截至2022年10月31日,特海国际的翻台率进一步提高至3.2次/天,客流量提升至1740万人次。

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的同店销售额为1.73亿美元,同店销售额增长率达到57.3%;而在2021年,特海国际的同店销售额还是负增长,为-1.4%。

与海底捞在2021年年底宣布实施啄木鸟计划、大幅关停门店一样,特海国际在2021年也调整了扩张计划,优先改善现有餐厅的表现,并减慢新餐厅开业的数量及幅度。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新开业门店分别为36家、22家、9家。新餐厅的爬坡期也有所缩短,在其开设的110家餐厅中,特海国际仅有4家门店尚未实现首次盈亏平衡。

对于海底捞将特海国际分拆上市,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此前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餐饮国内市场和其他地区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所以海底捞两部分业务的表现预期也可能导致估值差异,为了更好突出两部分业务整体发展的差异化,海底捞选择以不涉及融资的介绍上市的方式将其他地区业务分拆,也符合海底捞估值收益充分最大化的目的。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