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小米Q3财报出炉:净利下滑近六成,智能手机“高端化”路径被诟病

11月23日晚,小米集团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总营收704.7亿元,同比下滑9.7%;期间亏损14.74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7.89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1亿元,同比下滑59.1%。

自今年一季度以来,小米集团已连续三个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2022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 ,小米集团营收分别同比下滑4.6%、20.1%,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52.9%、67.1%。

小米集团表示,三季度调整前经营利润和期间利润均为亏损,主要原因是受到公司投资组合中被投公司的公允价值下降影响,并非小米实际的业绩亏损。财报显示,小米集团第三季度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亏损23.91亿元,而该维度在去年同期时的亏损额为19.76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21%。

针对小米集团营收、净利双双下滑,互联网分析师唐欣对时间财经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国内经济同样面临很大的调整,直接影响了手机的更新速度。二是5G换代进入平稳期,手机市场缺乏重量级的应用创新,换机需求不足。

从收入结构来看,小米集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与其他业务四块。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各业务板块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在小米集团整体营收中占比高达六成的智能手机业务同比下滑幅度最大。

图源:小米集团财报

财报显示,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总营收为425亿元,同比下滑11.1%,占总收入比重60.3%,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为8.9%,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

智能手机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和ASP(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均出现下降。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为4020万台,去年同期为4390万台,同比下滑8.4%。智能手机的ASP则由2021年第三季度的每部1090.5元减少3.0%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每部1058.2元。

ASP数值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米在高端领域的进展情况。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今年一季度定下“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目标,但随后的二季度小米手机ASP下降,导致其“高端化”路径被诟病。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对于ASP再次下降,小米解释称是由于三季度境外市场增强促销,部分被中国大陆推出的高端智能手机所抵消。

小米还给出了一组数据,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智能手机ASP同比增长约9%,3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约14%。提及小米手机的高端化进程,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财报后的电话会上表示,靠一两款产品实现高端市场的“速胜”,“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王翔还透露,小米内部多次复盘有所总结,“品牌高端化是需要时间,才能逐步打造的。”他认为小米依然需要改善用户的场景体验,持续提升品牌力,”我们是有战略耐心的。”

“小米高端化除了大家普遍认为的小米品牌定位问题之外,最大的挑战还是建立其独有的价值感,而不是纯粹的堆砌配置。这样即使能够堆砌出一个跑分很高,配置很高的手机,对于消费者而言体验还是间接的,并不能让消费者产生独有的价值感。”唐欣表示。

对此,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对时间财经表示,小米手机的高端战略目前主要面临苹果、三星、华为等技术派不断升级迭代的挑战,小米靠走性价比与营销路线,其可持续性是存疑的。

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减少,也导致小米集团互联网业务收入减少。今年第三季度,从除智能手机之外的其他业务板块来看,在总营收中占比达27%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收同比减少了9%,达191亿元;互联网服务收入由2021年第三季度的73亿元减少3.7%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人71亿元,主要由于金融科技及广告业务收入减少,其中,在中国大陆地区,预装广告收入继续受到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的影响。此外,小米集团其他收入由2021年第三季度的20亿元减少6.6%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18亿元。

小米的造车业务依旧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财报显示,三季度小米在包括智能电动汽车在内的创新业务上投资8.29亿元,环比增长超35%。结合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一季度分别投入的为6.11亿元和4.25亿元,小米今年以来在包括汽车在内的创新业务上投资额已达18.65亿元。

王翔在财报会议上表示,对于小米汽车实现2024年正式量产的目标,公司进展非常顺利。目前小米在造车上投资的效率和规模对于集团不会构成重大影响。

在发展造车新业务的决心下,小米集团研发费用正大幅增加。财报显示,小米集团研发开支由2021年第三季度的32亿元增加25.7%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41亿元,主要是由于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研发开支增加所致。

“随着造车业务的深入,小米在造车上的布局必然会影响企业业绩增长。小米在造车业务上会不会成功以及能够形成多大程度上的成功,都还需要市场的验证。” 柏文喜表示。(北京时间财经 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