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适度内卷”是一件好事?风投机构纵论“卡脖子难题”如何突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如何看待内卷?技术突破当前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

9月23日,在2022第二十二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一场名为“技术突围,破解‘卡脖子’难题”分论坛上,一众VC就如何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推动产业加速升级,支撑我国从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适度内卷是一件好事”

如何避免内卷?大米创投董事长艾民在分论坛上表示,投资机构要做好自己的行业研究,对行业研究得非常透,不要说估值高了就投,一定是公司它有底层的核心技术,才投入资金去支持这个团队,真正引进国际上顶尖的相关人才,这样才有可能够突破“卡脖子”的问题。

广州科创国发产业基金副总经理李建波则认为,适度的内卷是一件好事,因为从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来说,必然经历从正常到过热,然后吸引足够多的资金人才资源集聚,然后再回归到理性,只有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才能够更好促进产业发展。

同时他亦认为,资本要保持理性,不要追逐过热的一些行业企业,不要一窝蜂的不管什么企业都要参与,那就变成了像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可能会造成估值虚高,让企业投入了过多。另外,也需要提升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真正发掘企业自身的价值,从企业的产品团队、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去挖掘有价值的企业,从而避免过热投资。

海尔资本管理合伙人刘璐也认为内卷是一件好事情,卷完之后的结果有两个,第一就是极致性价比,第二是极致体验,国内卷完以后再到国外去卷,这样的中国企业出海就会所向披靡。

“早些年太阳能行业出海,到了今天,中国企业占了全球百分之七八十的产能,后面的消费电子包括智能手机,包括前年开始的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我们已经看到这个趋势了,今年整个新能源汽车到8月份已经出口了30万辆,而且都是出口到欧洲发达国家,所以卷也有它的正面价值,当然作为投资机构来选择,还是希望在里边去做相对认真的甄别。”刘璐称。

广州南沙科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则认为,对科研要有敬畏之心,“卡脖子”技术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的用钱砸出来的,更不是群众运动式突击出来的;另外,也需要选择好根据地,科技投资和互联网投资不一样,互联网投资其实就是挑每个领域最牛的那两家,但是科技投资还是要沉下心来研究,在某个门类要做透,了解这个领域的完整脉络,技术用于什么方向,匹配什么样的客户,作为投资者能不能进行资源整合等。

高端人才和基础科研投入

技术突围、技术创新要突破,当前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

艾民以半导体材料来说明:国内底层的核心技术更多是应用型。那么怎么去突破这些痛点和难点呢?从投资机构来说,会去做一些产业赋能,例如导入一些资源给产业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和应用场景的资源。此外还会建议公司的创始人去日本或者新加坡引进一些国外的人才,因为底层的核心技术,靠国内的高校自己做研发,有可能在个别领域是能够突破的,但有一些半导体技术领域还是要引进一些国外人才。

“我们下周会去参加一个项目,他是一个从国外回来的高校导师主办的,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技术突破,如果它的学术成果出来后,我们投资机构和核心LP再给它赋能,让它进行更多产业化,这样就能够不断去突破“卡脖子”底层的技术,真正能够扶植一批有核心底层技术的好企业出来。”艾民称。

李建波也认为,人才的因素非常重要,很多企业大家诉苦最多的可能就是人才。在国内如果是1万亿产值的这么一个市场,需要配套的人才可能要70万,但是目前国内只有30万,缺口还有40万,这40万里面特别需要有经验的高端人才,从事过该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带头人。

除了人才之外,广州科金控股相关负责人认为,另外一个非常大的痛点和难点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投入大、周期长,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商业化,导致难以持续聚焦。

该名负责人举例称,“好像商汤或云从科技这些企业之前受资本大力追捧,上市前的估值也非常高,上市之后尤其是解禁之后估值倒挂,上市前投资者把它赌上市后股票交易自由了,在短期内看不到大规模商业化的时候,资本就退出了,但是这些公司本身商业化程度又不够,外部资金又难以持续支持它们,这样也会导致它们的科研难以持续聚焦,我觉得需要国家在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完善这方面的机制,包括产学研的合作研发体系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