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遭遇美国大范围审查,中概股企业纷纷寻找退路

文 |华商韬略 乌辣

9月19日,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针对中概股的审计底稿检查开始,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巨头被选定为首批检查对象。

8月底中国证监会与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初步达成协议后,机构评估中概股退市的几率由3月的95%降至50%,股价表现出明显的边际回暖效应,相信此次事件的影响已被市场消化。

【美方仍然欢迎优质中概股】

此次PCAOB愿意赴港进行审计底稿检查释放出一个信号:美方仍然希望优质中概股继续在美股上市。

金融目前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作为具有绝对代表性的金融巨头,盈利是第一位的,强迫中概股退市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毕竟大多数中概股的盈利能力非常可观。

凭借资金充沛、包容性强、自由度高等特点,美股保持了长期的健康发展,成为各国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市场。

目前世界各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有500多家,而中概股以261家的数量占据半壁江山,美股强大的资本募集能力也给这些企业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

然而近年中美对立情绪加剧,贸易摩擦频发。2019年开始,瑞幸咖啡、爱奇艺等在美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被无情揭露,中概股爆发信任危机。

随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颁布,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披露其与外国zf的关系,并证明其没有被外国zf控制。这一条显然是针对在美上市的我国国企央企,于是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人寿、中国铝业等国字头企业纷纷从纽交所退市。

同时明确连续三年(最后期限为2024年4月)无法提交审计底稿的外国企业也将面临被退市的风险。100多支中概股先后被列入“拟摘牌名单”。

《法案》通过当天,中概股遭受重挫,美股三大指数同样高开低走,尾盘集体跳水,纳斯达克指数大跌逾2%。

这种局面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两国证券管理机构随即密切接触,终于8月底达成初步共识,中概股被退市的风险略有缓解,市场表现也为之一振。

但从双方发布的声明来看,在监管主导权与敏感信息保护方面双方并没有达成共识,这也让事件的后续发展变得有些扑朔迷离。

只要退市风险仍存,中概股和港股的市场偏好就会被长期压抑,资金募集能力将严重受限。

【做好最坏打算,中概股企业纷纷寻找退路】

虽然从现有消息来看,中概股全面从美国退市概率不大,但若不幸成真,企业将需要用庞大的资金赎回美国市场投资者手上所持股票,企业的运营将会无比艰难,甚至背负上高额债务。

因此,选择在其他市场重新上市将是最优的退路。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中国对如今的状况已经有所准备,密集出台了许多吸引中概股回流的创新政策。

针对美国《 外国公司问责法 》,港交所于今年1月1日启用新规:从美国退市的中概股公司可以在港交所沿用美股上市时的治理架构,在港交所上市的门槛被进一步降低。

经过这一番操作,中概股回流所需时间被大幅压缩,以阿里巴巴为例,2019年年底选择二次上市,从披露发行文件到上市总耗时仅花费13天

选择双重上市的理想汽车,从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到挂牌正式交易,总耗时不过两个半月。

所以即便被迫从美股退市,中概股企业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回流。

目前,理想、贝壳、小鹏和名创优品四家公司已经完成了在港双重上市,其余中概股企业中,除叮咚买菜外也全部符合回港上市所需要求。

【回港上市并非完美出路】

虽然港股可以为中概股兜底,但港股的资金募集能力与美股还是有一定差距。

2021年,仅中概股公司在美股每周成交总金额就超过 406 亿美元,而港股整个主板每周的平均成交金额仅为 688 亿美元左右,已经双重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在美股的平均成交量是港股的 5.2 倍,可见目前港股流动性无法完全承接中概股的需求。

将港股继续做大做强,形成更具规模的金融市场将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