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珠联璧合

  谢 伟

   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去年,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香港科学园考察。他强调,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广州南沙牢记嘱托,以全面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为牵引,携手港澳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发掘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的时代价值,推动大湾区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对我国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具有示范意义。一是有助于融通湾区创新链条。香港的创新优势在于基础研究较强、金融及专业服务发达、研究水平国际认可度高。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优势在于有完整的现代产业集群、强大的市场驱动力量。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能够打开大湾区科创的无限空间,形成裂变效应。二是有助于贯通全国创新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加速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汇聚地。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能够探索开放、多元、融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路径和科技创新型举国体制的“湾区模式”。三是有助于联通全球创新网络。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能够推动我国创新平台载体国际化、要素配置国际化、方向路线国际化,打造我国“深层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桥头堡”。

    系统优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的策略路径,推动大湾区构建“网络型”创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以点聚带、连带成网”的科创空间格局。一是拉紧“边界合作”创新纽带。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高水平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激发更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要素流动效应和环境趋同效应。二是培育“跨界合作”创新廊带。应以南沙为中枢节点串联“广深港”和“广珠澳”两大科技创新走廊,形成横跨整个大湾区创新生态的“人字形”科创廊带,打造开放度、集群度、活跃度都更高的“大湾区硅谷”。三是激活“临界合作”创新链带。发挥南沙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优惠等重大政策“临门一脚”作用,联合港澳制定精准的“共性核心政策+特色专项政策”体系,催化联合科技创新由量变到质变。

    探索打造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的南沙样板,推动大湾区构建“枢纽型”创新高地

    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要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南沙要发挥重大战略性平台作用,打造粤港澳联合创新共同体。一是打造平台建设共同体。聚焦深海空天等领域,实施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大湾区科学论坛形成开放创新示范,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二是打造技术攻关共同体。加快建设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积极通过港澳吸引海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跨国公司在南沙设立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推动粤港澳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卡脖子”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三是打造成果转化共同体。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海洋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布局国际离岸创新孵化支点,打造国际源头创新成果“引入”和大湾区产业能力“输出”的双向高地。四是打造规则衔接共同体。发挥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粤澳发展促进会作用,深度对接港澳科研管理、要素流动、知识产权等规则标准,全面实现粤港澳联合创新“钱过境、人往来、数流动、税平衡”。    (作者系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