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寻找“大国粮仓”里的科技密码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在鲁粮集团山东齐河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河粮库)巨型粮仓里,多功能高清摄像头正密切“关注”着仓内的任何“风吹草动”。

“储备粮仓房内外都安装了这样的高清摄像头,我们无须进入仓内也能实时监察到内部的细微变化,实现对粮食存储、日常管理智能化、可视化的透明监管。”齐河粮库总经理张琦新说。

寻找“大国粮仓”里的科技密码

在鲁粮米业有限公司的仓库里,展示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产品。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坐标黄河以北,“大国粮库”充满了科技范儿

山东是产粮大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其中山东全年粮食总产1108.76亿斤。这意味着山东为国家贡献了1/12的粮食。当丰收之后,颗粒归仓,“仓”在哪里?

车出济南城往北,过了黄河,便到了德州市齐河县。12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前往采访的齐河粮库,便是“大国粮仓”之一。这座占地360亩的大粮仓承担着省级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轮换、调拨等任务。

齐河粮库隶属于山东鲁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粮集团),后者是2017年8月成立的山东省属国有重点粮食企业集团,承担全部省级储备粮油管理、政策性粮油综合交易等政策性任务。

鲁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传洪向记者表示,他们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聚焦集团核心功能和主责主业,在确保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加快规模扩张步伐,履行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责使命。

每年6月,是夏粮收购的高峰阶段,也是张琦新和同事们最忙的时候。“今年我们的收购均价为1.398元/斤,高于最低收购价近2毛钱(1.19元/斤),有力促进了广大农民朋友在丰产之年实现增收。”张琦新说。

每年夏收期间,齐河粮库对订单农户开启“绿色通道”——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协助农民进行粮食品质验收、粮食质量等级评定,争取好粮能够卖出好价钱。在张琦新看来,大力开展优质服务,将质量检验关口前移,可降低农户卖粮时的退车风险,实现优粮优价,既省心又省力。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浪费掉约13亿吨粮食,占全球生产总量的约1/3。据了解,粮食损失浪费涉及粮食产业链的产购储加销和消费各环节。

据张琦新介绍,在齐河粮库内,内环流控温、环流熏蒸、横向通风三项技术的运用,确保将储存环节的粮食损失降到最低。比如内环流控温系统,当粮面以上温度高于26℃时,内环流均温风机自动开启,温度低于24℃时,内环流控温风机自动停机。利用粮堆内自身的“冷源”,通过内环流的方法,使粮堆内温度快速均衡,达到水分不流失且安全储存的目的,同时减少了夏季制冷能耗。

从黑龙江到黄河口,一粒大米进入千里“科技旅程”

从济南沿着京台高速往南,大约50公里处,记者来到了鲁粮集团下属的山东省鲁粮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粮米业)高端大米加工项目驻地。

环顾国内,哪里的大米最好吃?鲁粮米业负责人丁进的答案指向了四大基地:东营黄河口优质弱碱米种植基地、黑龙江五常大米核心区种植基地、黑龙江优质长粒米种植基地、天津宁河种植基地。

而上述四大基地正是鲁粮米业的源头。一粒稻谷到达这里,经过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加工之后,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香味浓郁的商品米便新鲜出炉。

记者走进车间里观摩智能化大米生产线。长长的车间里,仅有一两名技术人员在大屏幕前观察数据,设定生产工艺控制设备启动、停止,实时监控并记录各设备运行状况与生产情况,偶尔有机器出现报警声或数据异常时,系统会对故障设备做出报警提醒并自主启动应急动作。

丁进告诉记者,他们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打造了“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精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以物联网感知数据、视频数据和储备管理业务数据融合为支撑,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业务闭环,一张图即可全景看清粮库业务采购动态、库存变化和库区安全,实现生产运营智能管理、业务分析精准预测,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据了解,近3年,鲁粮集团将储备粮综合损耗率维持在0.4%以下,远低于行业1%的平均水平。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粮食损失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可供7000万人吃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