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在水下抓拍海洋精灵、到非洲寻找猴面包树……格致论道广州南沙开讲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雷锦萍

11月8日,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支持、广州物联网研究院承办、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广附南实”)协办的格致论道·湾区第26期在广附南实举办。

本期讲坛特别邀请来自极化中子、海洋观测仪器、动物演化、废水资源化利用、猴面包树、高胡演奏领域的6位科学家,为观众讲述他们在科学、技术与艺术领域推陈出新背后的故事。

数据显示,现代地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总量约为450亿吨/年。浮游生物对人类的影响举足轻重,比如我们呼吸的氧气,有一半是来自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普查海洋浮游生物及其群落结构等就变得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剑平,为“浮口”普查研制新技术和新工具。2017年到2021年,李剑平团队研发设计了水下暗场成像仪(简称IPP),在深圳大亚湾进行了四次海试,累计得到了上百万张各类浮游生物的图像。并采取主动学习的策略,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训练AI,构建起我国第一个海洋中大型浮游生物原位图像数据库。此外,他们还引入AI算法,使低分辨率的图像放大后依然清晰,把离焦模糊的图像复原成清晰图像,把浮游生物的灰度图像还原成接近人眼观察的颜色。

2018年,童欣回国入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并加入中国散裂中子源,组建了极化中子国际团队。在童欣的带领下,他们完成了极化中子全链条设备及技术研发,并建成了中国散裂中子源首个极化中子实验装置,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摆脱了该领域长期以来对国外的依赖。此外,童欣还提到,正常情况下,普通的磁探针是无法进入到超导体内部的,而他们利用极化中子的高穿透性,测量了超导体表面的磁力线以及方向和大小,成功验证了超导体表面的迈斯纳效应。

全世界一共有8种猴面包树,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叶建飞从2016年开始从事猴面包树的野外考察,目前已见过7种。要做好猴面包树的保护,就必须了解种子播种过程。经过象鸟消化后的种子萌发率很高,他由此得到启示,将此前带回来的难以发芽的猴面包树种子用开水煮开,再种的萌发率高达95%,“目前我们在国家植物园保存了4种猴面包树,广东湛江的一些企业也已经在开发猴面包树,希望未来大家都能尝到猴面包树的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