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郑州市举行无人机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大型实战演练

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119”消防宣传日前夕,国家消防救援局无人机灭火救援综合装备试点示范演练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本次演练由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统筹组织,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河南省猎鹰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演练以全仿真形式分别模拟了高层建筑室外保温层火灾和高层建筑室内火灾场景,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出动无人机灭火救援综合装备将大火成功扑灭。

郑州市举行无人机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大型实战演练

现场直击:无人机扑灭多场高层大火

演练当日14时30分,11层高的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培训中心训练塔楼体火舌肆虐、浓烟滚滚,不时有燃烧的外立面装饰板材掉落,着火面积覆盖了三层楼。一架红色涂装的消防无人机闻令而动,迅速起飞,吊装消防水带对着火部位喷洒水基灭火药剂,不到5分钟将楼体外立面所有明火全部扑灭。

14时50分,工作人员将另一侧保温层引燃,浓烟不一会儿将整个楼体笼罩,火舌卷起近四层楼的高度。这次,消防无人机挂载系留A类压缩空气泡沫灭火装置起飞,雪白的灭火泡沫从喷枪口劲射而出,扑灭墙体上的明火,附挂在墙壁上。仅仅2分钟时间,熊熊大火化为缕缕青烟。火被扑灭后,无人机开始机动飞行,喷射而出的A类压缩空气泡沫将未燃烧和着火区域墙体保温层全部覆盖,防止复燃。

15时10分,警情再起,8楼一处窗口冒出浓浓黑烟,不时有火焰卷出,消防无人机再次起飞,挂载系留高压液体装置对准着火窗口实施高强度喷射,快速压制猛烈火势。待无明火后,无人机又持续喷射灭火药剂近5分钟,防止室内火源复燃。

三场大火不到一个小时全部顺利扑灭,整个过程紧张有序,一系列灭火战术有条不紊,连贯完成。

演练解读:全仿真场景贴近实战

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参战指战员介绍,此次演练以全仿真形式开展,从场景搭建到战术配合有较多“讲究”。在正式演练前,演练工作组历时1个多月进行了多次燃烧试验,总结楼体保温层和室内燃烧规律,也形成了无人机双机作业、单机作业等针对不同火情的灭火战术。

据介绍,演练模拟的高层建筑室外保温层火灾场景,先后经过了两次场景搭建,累计面积达1000平方米,创下近年来郑州灭火演练人工搭建场景之最,在国内演练中也极为少见。场景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外贴铝塑板搭建,两种材料是近年来国内高层建筑室外保温层火灾的主要起火物。室内火灾场景则布置了床铺、衣柜、桌椅、空调等木制家具、纺织品及常用家电,按照真实家庭卧室场景搭建,模拟了常见住宅室内火灾充分燃烧情景。整体演练场景贴近实战。

据悉,本次演练参战装备具有系留A类压缩空气泡沫、系留高压液体及储压罐体等三种灭火方式,可应对高层建筑不同高度的外墙火、临窗火、楼顶火等火情。通过大载荷无人机挂载,系留高压液体灭火高度可达100米,系留A类压缩空气泡沫灭火高度可达150米,储压罐体灭火高度可达千米以上。

演练中,室外火灾分别采用了系留高压液体和系留A类压缩空气泡沫方式灭火,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方式流量大、附着强、降温快、不复燃、效能高以及持续灭火的特点。室内火灾则采用了系留高压液体方式灭火,达到了快速压制、迅速扑灭的效果。

本次演练验证了装备实战性能,检验了队伍训练成效,提升了灭火实战能力,为无人机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实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河南技术解决高层建筑灭火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练的参战装备由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洛阳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河南企业共同研制,被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专家组评价为“实现了高层建筑室外空间灭火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2017年,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猎鹰消防科技共同承担了原公安部消防局科技创新项目《旋翼无人机在灭火抢险救援领域中的应用》,研制出无人机灭火救援综合装备。

该装备由大载荷无人机、系列灭火及应急救援功能挂载模块和运输保障车辆组成,具有高层建筑灭火、应急物资投送、高空照明等多种功能。装备于2020年12月通过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绩效评价,2021年12月取得应急管理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消防产品技术鉴定证书,2022年5月被列入部局消防科技成果推广目录,2022年10月被列为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成果试点示范项目。

根据任务书要求,无人机灭火救援综合装备试点示范工作包括实战演练、执勤备战等多项内容,要求在演习实战中不断完善装备使用操作方法,总结优化无人机灭火救援战术战法。该任务由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组织实施,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洛阳市消防救援支队作为试点单位联合开展。

此前,郑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洛阳市消防救援支队已完成无人机超高层建筑楼顶停机坪运送应急物资、山地救援、水域救援等多场实战演练。本次演练是按照任务书要求开展的无人机高层建筑灭火大型实战演练活动,标志着试点示范演练任务全部完成。演练记录及形成的战术战法将以报告形式提交至国家消防救援局,这些战术战法也有望成为无人机技术在消防救援领域应用的指导性文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