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温暖了“中国冷极”的科学课,究竟有什么魅力?

科技日报记者 赵卫华

为什么鲸的外表和鱼一样却不是鱼?曾在陆上生活的鲸类祖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海洋的?

10月10日,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平安共同主办、科技日报社媒体支持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走进内蒙古乡村学校”,科普作家、科学科普博主李维阳与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主讲的双师课堂在“中国冷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根河市阿龙山小学拉开帷幕。

揭秘鲸类起源与演化,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李维阳老师从偶蹄类生物的角度为大家揭秘鲸的起源和演化,为当地师生们带来了一堂《鲸从哪里来》的科普直播课。

课堂上,李维阳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鲸的身体构造讲起,揭秘为什么鲸的外表和鱼一模一样却不是鱼?曾在陆上生活的鲸类祖先为什么进化成了在海洋自如生活的样子?课上,更令孩子们惊讶的是,在当地为大家所熟知的动物——驯鹿,竟然和鲸同属于偶蹄类目。现场,李维阳老师连线邀请远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老师,为孩子们讲述了更多与驯鹿有关的知识。阿龙山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徐梦琪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鲸竟然是从印多霍斯兽进化而来的!”

温暖了“中国冷极”的科学课,究竟有什么魅力?

李维阳老师、张劲硕老师线上、线下课程讲解。

此次科普活动也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和根河市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市10多所学校的师生们与来自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千所乡村小学的学生们以及广大网友共同观看了此次科普课,据统计全网累计超380万人次观看了此次直播。

温暖了“中国冷极”的科学课,究竟有什么魅力?

各地青少年共享精彩课程。

孩子沉迷玩手机,如何引导最有效?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手机不能自拔,且这个问题越来越低龄化。为了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手机,此次下乡送课活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还邀请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顺义区家庭教育特聘专家、北京五中教育集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顾问、《孩子玩手机,家长怎么办》作者朱煦老师以《玩手机?迷手机?用手机?》为题,为大家带来寸草安心专项基金心理直播课,通过模拟生活场景、互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们探讨了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让大家学会平衡手机与生活、学习、娱乐的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课程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传播,全网累计超152万人次观看了直播。

课后,朱煦老师与学校老师进行了互动,以“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老师”为主线,向老师们分享如何处理好学生和家长关系的经验。

温暖了“中国冷极”的科学课,究竟有什么魅力?

朱煦老师与师生们的心理课堂。

这次活动不仅让乡村学校的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科学家,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温暖,还为他们提供了动手实践的经验。学生们在呼伦贝尔市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少年航天火箭模型宇航技师中级导师、国家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林长森的带领下,放飞了自制的歼-15拼装手掷飞机模型,也放飞了孩子们的科技梦想。

温暖了“中国冷极”的科学课,究竟有什么魅力?

孩子们放飞了自制的歼-15拼装手掷飞机模型。

据了解,“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是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平安共同主办、科技日报社媒体支持的公益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向河南、广西、云南、甘肃、贵州、内蒙古等27个省区市1039所乡村小学捐赠了超38万本科技读本、10万余套实验包,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乡村小学校长、科学老师10000余人,受益乡村学生已超31万人。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