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青海海西:小菌菇撑起牧民增收“致富伞”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马学龙 金兴芬

七月,夜雨骤停的天峻草原散发着勃勃生机,盛开的野花和悠闲的牛羊陪伴着铁塔和银线,给牧区的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蘑菇出菇后对电的要求特别高。这个环节一旦出问题,损失不可估量。”7月4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村菌菇种植负责人吴忠庆对国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西天峻)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祁常民感慨。

天棚村位于天峻县新源镇,为藏族定居安置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全村90多户260多人,人均年收入不到1800元,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为摆脱贫困,当地政府投资建立了“光伏+大棚”的脱贫项目。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在蔬菜大棚上加装光伏板。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大棚内种植着茄子、辣椒、蘑菇等多种农作物。由于全县平均海拔3406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不易成熟,种植农作物也是一种考验。

青海海西:小菌菇撑起牧民增收“致富伞”

供电员工为蘑菇种植户宣讲安全用电

伴随着村级电力设施的更新换代,天棚村的农业经济日趋提升,农作物产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蘑菇种植产业的蓬勃兴起,小蘑菇已成为加快天棚村特色经济发展、促进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从蘑菇的播种、覆土,到抽菇、出菇,都深度依靠电力。蘑菇喜阴喜潮,大棚内温度必须保持在20至28摄氏度,湿度要根据菌子的生产阶段,适时调整,棚内还要定期通风,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以下,以前全靠人工,费时费力,一个大棚就需要4个人来维护,蘑菇产量也不稳定,现在只需调节设备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生养环境,每棚只需要2个人来维护了,不仅节约了人力,蘑菇的产量也提高了。

为确保天棚村菌菇种植可靠用电,电力“红马甲”不定期主动上门开展供电服务,加强对供电线路设备的巡视维护,检查配电设备、供电设施运行情况,对大棚用电设备“把脉问诊”,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让线路、设备“零缺陷”上岗。同时还向用电客户发放安全用电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大棚用电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为菌菇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供电保障。

产业要发展,特色是关键。近年来,天棚村把发展食用菌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积极扶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的菌类。国网海西供电公司也将持续为大棚种植户提供优质电力服务,定期深入蔬菜种植基地检查电力设施,对大棚内照明灯、抽水泵、卷帘机等用电设备展开义诊,以优质供电服务护航农副产品“变现”,倾力服务特色农牧业增产创收,让高原牧区经济散发新活力。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