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编织创新“网”,加速新兴产业崛起——苏南高质量发展新观察之一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6月5日,常州国家高新区,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大楼正式启用。伴随其启动的,还有该高新区“争当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引领者”的壮志。

有此豪言,底气何在?答案是“创新”。

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坐标城市常州市、无锡市等地调研采访发现,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在此落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张由苏南自创区编织的产业创新发展“巨网”正在徐徐舒展。网下,是无数科研人员联合发展、协同攻关的火热场景。

新能“春水”助产业转型

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的老牌工业重镇,常州市正奋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产值已突破5000亿元。”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李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这里,比亚迪、理想、蜂巢能源等行业龙头带动上下游企业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将实现“两个万亿元”目标,即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

谋产业发展,常州市频出育人新招。不久前,常州市成立新能源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通过政校企三方共建方式,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能源电子等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我们可以和新能源企业进行订单班培养,定向培养专业的学生。”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季华说,如此一来,学生可迅速适应企业岗位。

今年一季度,常州科教城携手理想汽车、集萃复合材料研究院等新能源产业链重点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集中签约了8个新能源产教融合重点项目,围绕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方向,增设了新专业、新课程。

在新能源赛道上发力奔跑的无锡市,2022年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50.72亿元、同比增长24.16%。“无锡市在光伏、风电等优势领域,氢能、储能等未来领域以及核电、生物质能等其他领域皆有分布,并涌现出先导智能、双良、尚德等一大批龙头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在无锡市各地区、各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优势的集聚化、差异化竞争格局。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公用研发、检测认证、流通服务、企业研发平台资源日益丰富。”无锡市科技局局长赵建平告诉记者。

科技金融赋能产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苏南,科技正携手金融带来创新主体的快速发展。

“我们马上要扩产能,这笔贷款来得很及时,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一家设备制造企业获得500万元市级科技风险补偿贷款,该企业负责人说,“此番扩产能,预计全部投产后年销售额将从现有的1.5亿元增加到3亿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是这家企业拥有多项国内领先的核心专利技术,这一款项的到账,将推动企业加快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成”。

今年3月,专业从事光电子器件及新型光学膜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常州智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急需投入研发资金,当月月底,交通银行常州分行快速授信并开通了对公数字人民币账户,常州市科技局及时更新企业信息入库,成功完成了该市首笔“苏科贷”300万元的放贷。

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跨出了双向奔赴的新一步。“苏科贷”“锡科贷”“专精特新专项贷”在苏南自创区“落子”,为企业“解渴”。江苏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推进苏南自创区与江苏自贸试验区“双自”联动,苏南自创区率先复制推广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试点经验,苏南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等重大改革平台建设,已在成果转移转化、区域协同创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先行突破。

重大创新平台助产业升级

高能级的科创载体,是激活创新策源力的关键。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加持”,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我们这个中心是块‘试验田’,首要目标是打造重大集成创新平台。”6月初,在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会议室,该中心执行主任益小苏教授告诉记者,这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事业单位,既不像高校也不像科研院所”的模式,也被业内戏称为“四不像”。

正是这样的“四不像”,犹如一方“黑匣子”,一端连着技术,一端连着企业,推动企业屡屡转型“破圈”。

3月,在2023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试点联盟)年会上,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一口气签下3个共建项目。目前,常州市已形成产值规模超1200亿元的新型碳材料集群。

无独有偶,无锡市的科创星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高品质科创空间连势成片。”赵建平告诉记者,无锡市以“科产城人”融合为发展理念,以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为重点,加快规划进展速度,持续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打造无锡市发展的“创新极核”。其中,2022年“一带多城”完成投资136亿元,投用科创载体达230万平方米。

“推进苏南自创区‘卓越工程’(SUPER工程),加快一体化、集群化发展步伐,着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江苏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十四五”时期,江苏省将构建“一极引领、廊带支撑、多点崛起”的新格局。“一极引领”指的就是“卓越工程”。

生物医药、物联网、太阳能光伏、超级计算……苏南地区的科技企业正依托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的精密布局承担起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将布局建设各类重大创新基地4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