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国家水网什么样?怎样建?这场发布会告诉你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擘画了国家水网建设的宏伟蓝图。”5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 提高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新闻发布会上,谈及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说。

国家水网什么样?怎样建?这场发布会告诉你

发布会现场。付丽丽 摄

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李国英表示,国家水网是国家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纲要》对推动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目标明确 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

《纲要》指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的必然要求。自古以来,我国的基本水情就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科学配置,解决水资源空间失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李国英说。

为此,《纲要》明确,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纲要》提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国家水网主骨架由主网及区域网组成。其中主网是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为输水大动脉,以重大水利枢纽工程为重要调蓄结点形成的流域区域防洪、供水工程体系。未来根据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要,逐步扩大主网延伸覆盖范围,与区域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水网。

李国英表示,24字的国家水网建设目标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水网,怎样建设国家水网的问题。

具体来讲,锚定国家水网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要从“纲”“目”“结”三个方面去加快推进。一是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二是织密国家水网之“目”。加快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排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格;三是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加快推进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综合考虑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生态等综合功能,加强流域水工程的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

还水于河 让河湖重现生机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用水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水质污染、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生态问题。目前,全国仍有3%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为Ⅴ类、劣Ⅴ类,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生态环境累积欠账、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纲要》指出,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水质维护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系统谋划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既保障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又实现“还水于河”,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是国家水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当前,我国七大流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防洪安全保障。但是,现在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流域洪水“蓄”和“排”的能力还不高,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针对水旱灾害防御新形势新要求,《纲要》强调,从流域整体着眼,以大江大河大湖等重要江河湖泊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布局,做好洪涝水出路安排,综合采取“扩排、增蓄、控险”相结合的举措,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由水库、河道及堤防、分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科学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统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重要城市、重要经济区、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