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绿色吨半粮”!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启动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4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省曲周县委县政府联合发起“曲周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

“绿色吨半粮”!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启动

50年前的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科学家来到曲周,扎根张庄,开启了以改土治碱、区域盐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黄淮海战役,创造了“曲周经验”,不仅把曲周县北部28万亩“盐碱窝”变成米粮川,走出了曲周,也走向了全世界。

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带领团队驻扎曲周,在曲周县建立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研究基地,破解了粮食作物同时实现高产与高效的难题,为世界小农户农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2009年,张福锁团队首创“科技小院”新模式,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零距离的农业科技服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助力曲周乡村振兴建设。

“绿色吨半粮”!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启动

“五十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建立了深厚的县校合作友谊,积淀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从曲周先后走出了石元春、毛达如两位校长,石元春、辛德惠和张福锁3位院士,200多位教师,培养了5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单际国表示。

50年前,这里曾是咸碱浮卤,几成废壤的不毛之地。老一辈中国农大人进驻盐碱最严重的张庄村,开展黄淮海平原盐碱综合治理,打响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

“50年来,曲周充分发挥与中国农大等高校院所的合作优势,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建成高标准农田56万亩,率先实现吨粮县建设,粮食产量达42.6万吨,实现十九连丰,昔日‘盐碱滩’,变成‘米粮川’。”曲周县委书记孟凡雄表示。

此次曲周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打响“耕地产能阵地战、绿色增产攻坚战、乡村振兴冲锋战”三大战役。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县人民政府一道,将组织来自“黄淮海多因子障碍粮田产能提升定向培育技术模式与应用”等10余个项目团队、20余家科研单位、100余名专家联合攻关,在“绿色吨半粮”产能提升万亩示范基地开展了15项技术的集成组装、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县校合作,曲周县聘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宁鹏等12名师生为县直部门和乡镇、村科技助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分别与曲周县人民政府,南里岳镇、白寨镇、晨光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

全面开展“绿色吨半粮”产能提升建设,又一次打响一场新的科技攻关大会战。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李岩表示,在县域打造典型示范区,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要科学集成有效的综合增产技术,根据曲周县资源禀赋特点,突出大协作攻关、优机制推广、强政策支持、整建制推动;二要注重建立地方政府引导的组织形式,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对农户、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行为主体进行有效指挥、协调服务,形成粮食生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三要打造多支团队密切配合的协作模式,各课题承担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扎实开展试验示范,确保工作成果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曲周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要高度重视土壤普查与土壤产能提升工作,科学规划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科学布局农业结构,破解耕地产能瓶颈问题,扎实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在推进绿色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坚持系统思维,把农机、农技、信息深度融合,统筹农业全局,推进种养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要继续大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有效利用资源,推动粮食产量提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表示,曲周与中国农业大学县校合作50年,从改土治碱,到农业综合开发,再到科技小院、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取得了被誉为农业领域的“两弹一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创“科技小院”模式叫响全国。曲周是一个出经验的地方,县委、县政府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坚持政府主导,依托科技支撑,企业与农民广泛参与,深入探索“绿色吨半粮”模式,必将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曲周路径”。

(文中图片由刘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