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癌症也有“流行区”,如何科学预防?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朱芸

2023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近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中华肿瘤杂志》上公布了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并首次公布了各省份主要癌谱流行情况,各地的癌谱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郝希山表示,除了地理位置本身,地域背后隐藏的人为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差异,也可能是导致癌症发病差异的原因之一,早预防、早筛查、早发现、早开展规范化治疗的“四早”是抗癌的关键。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06.40万,死亡病例约241.35万。中国当前的主要恶性肿瘤包括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女性乳腺癌等,前5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57.27%。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69.25%。男性发病首位为肺癌,女性发病首位为乳腺癌。

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癌谱结构依旧以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等为主,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比如肺癌在除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外的其他地区均位居首位,鼻咽癌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多发;食管癌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的发病例数相对较低。

对此郝希山院士表示,目前中国癌谱兼具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癌谱的双重特征,以往认为高发而且预后较差的所谓“穷癌”,如食管癌、胃癌等,尽管当前已经显示出下降的趋势,但仍然处于较高的发病率水平。以前国内发病率较低而发达国家高发的所谓“富癌”,比如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或许和人们饮食习惯改变、肥胖、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由于我国各省份在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各种癌症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郝希山院士介绍,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高发为主。但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仍然呈现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高发,同时伴有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位居前列的情况。

郝希山院士举例说,比如从饮食习惯上看,结直肠癌与肉食摄入过多、肥胖、缺乏运动有关,在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而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山东及江苏沿海一带胃癌高发,与食用盐渍的食品,如肉类腌制品、咸鱼、腌制蔬菜和海产品等相关。

“开展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是我国癌症防控工作的关键措施。”郝希山院士举例说,以乳腺癌为例,实施乳腺癌普查的地区与不普查的地区比较,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提高20%—30%,这是多个国家、不同时间段、宏观数据研究下得出的结果。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因为人种、体质的不同,国内外的筛查方案应该有所差别。郝希山院士提出,我国应该制定适合我国国民发病特点的、规范的、科学的筛查方案。

延伸阅读:“癌中之王”易被忽视应更加警惕

尽管我们对肿瘤严防死守,但依然有一些早期隐匿性强的肿瘤,成为“漏网之鱼”。比如号称“癌中之王”的肝癌和胰腺癌,都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分期已偏晚,错失最佳手术时机,需要全社会共同提高癌症防治意识,定期筛查争取早期发现,并通过医疗诊治水平不断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肝脏是一个很能‘吃苦耐劳’的哑巴器官,肝脏的代偿功能非常强大,健康的肝脏大约只需要四分之一就可以让人体保持正常工作,因此,肝脏若早期出现问题,不易被察觉,等到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了,可能已经直接发展为肝癌晚期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陆伟教授表示,这就要求对于已知家族成员患有乙肝病史、经常暴露于乙肝病毒环境、经常接触血液制品、从事饮食行业等高危人群加强筛查意识,积极做到主动检测,尽早治疗。

天津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介绍,胰腺癌也是目前公认的恶性度最高的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足10%。胰腺癌诊治困难主要在于其起病隐匿、转移迅速。由于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分期已偏晚,错失最佳手术时机,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不足20%。

“要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发现、早诊断、早开展规范化多学科治疗非常关键,同时还要结合多学科临床经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治方案,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学术优势,提升治疗效果。”郝继辉说。